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关宁铁骑是让满清八旗闻风丧胆的大明朝特种部队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关宁铁骑的结局是什么?

2022-05-19

关宁铁骑是明末为克制后金重骑兵而组建的一支铁甲骑兵,关宁铁骑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有不亚于满清八旗的高素质骑兵队伍,还有远强于八旗的火器装备。尽管这支军队在数量上不如满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给袁将军足够时间将军队扩充,那必将锤炼出一支无敌天下的精锐。

天启七年5月,辽东大地即将迈入夏季。年轻的皇太极怀着悲愤的心情,率领大军来到明朝宁远城下。这位刚登基不久的后金皇帝看着宁远城的城墙,不禁咬牙切齿: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是在这城下受伤而死,自己一定要亲手打下这座城池,报仇雪恨!皇太极一声令下,数万八旗骑兵杀向宁远城下。明军以各种火器向八旗军猛烈开火,但都阻止不了满金铁蹄。

正当皇太极满怀自信,准备一举击溃城下明军时,明军不但没有如料想一般溃散,反而从四周杀出大量骑兵。八旗军子弟没想到,明军竟然主动与自己厮杀。一番苦战之后,八旗居然铩羽而归。而这支突然出现的骑兵,正是出自蓟辽督师袁崇焕麾下的关宁军。

明朝天启年间,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因不满明朝统治,起兵反抗,史称'后金'。后金军队采用八旗制度,骑兵个个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缺乏骑兵的明军不擅长平原作战,只好转向守势。这种态势给明朝北部边防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使辽东一地渐渐被后金蚕食。当时经略辽东的袁崇焕认为,要固守关宁锦防线,在军队构成上就要不拘一格,即大胆招募辽东当地部族,以以辽人守辽土。

在袁崇焕的努力和朝廷大员孙承宗的协助之下,大量的辽东人被组建成一支部队。这些辽东人生性彪悍,又不满后金军队长期掠夺本部族的土地,因而个个与后金势同水火。袁崇焕还特意将他们训练为骑兵,编入关宁军,以此与后金的八旗骑兵抗衡。就这样,一支前所未有的明军部队横亘在辽东防线一地。由于他们驻扎在山海关、宁远一带,因而被称为'关宁军'。

关宁军成军不久,面临的就是一次严酷的考验:公元1627年,刚接手大权的皇太极率领大军包围住锦州,随后杀向宁远。一年前,皇太极的父亲在宁远城下被明军所伤,随后身亡。一年后,悲愤的皇太极和后金军队,对明军发起了狂风暴雨一般的冲击。

正当八旗骑兵想要杀入明军阵中掀起一顿腥风血雨时,只见明军阵中红旗招展,一支数量庞大的骑兵从硝烟中现身,杀向八旗两翼。他们手持三眼铳,隔着老远就向后金兵马开火。铅弹像下雨一样铺天盖地射来,压得八旗军队抬不起头。很快,关宁骑兵便杀到八旗兵眼前。他们收起沉重的三眼铳,同八旗短兵相接。八旗兵也赶紧提枪拍马,与关宁军战成一团。

双方的激烈交战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中午,宁远城下血流成河,明军的炮火还不断轰击着后金的军队后方。皇太极觉得胜算不大,且已损失惨重,只好撤军,垂头丧气的回到沈阳。这一仗,史上成为'宁锦大捷'。这也是末期的明军少有主动、正面与后金骑兵厮杀,并且成功将其击退的战例。关宁军还有它的骑兵作为这一骄人战绩的开创者,自此一战成名。

自从在宁、锦两城折戟后,皇太极便知袁崇焕才是那个横亘在大明边关的长城。但是,明朝的边境辽阔,单靠一个袁崇焕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两年后,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但这次他不再走山海关这条路,而是绕道蒙古大草原。在蓟门,满人成功地撕裂了明朝的防线,两万名如狼似虎的后金骑兵长驱直入,直下大明京师。

对于皇太极的打算,袁崇焕早有预料。但他的意见和看法一直没有得到朝廷重视,皇太极因此钻了空子。无奈之下,袁崇焕只能亲自率领两万关宁铁骑,入关勤王。

此时,在另外一边的皇太极带着八旗骑兵,在京城附近接连消灭了好几股明军。崇祯的心,为此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十一月初,明军试图把后金军拦截在遵化,但前去支援的明军被伏击,全军覆没。袁崇焕只好又追着后金军前往蓟州,想在那里和皇太极一战。但狡猾的皇太极虚晃一枪,绕过蓟州,直接杀到了北京城下。

千钧一发之际,袁崇焕终于赶回了北京城下。袁崇焕看看自己手下的士兵仅剩下五千人,而且经过长时间行军,个个疲惫不堪,连马儿都跑得快要口吐白沫了。而对面的皇太极,率领约两万大军,咄咄逼人。可是袁崇焕没得选择,他只能够'背障神京,面迎劲虏'。趁着后金军队正在广渠门前指挥调度,袁崇焕决定先声夺人,亲自向后金军发起冲锋。

八旗军眼看袁崇焕向自己杀来,也迅速和明军交战。但无论八旗大军如何冲击,都无法动摇关宁军。而一些八旗将领为了邀功请赏,纷纷向袁崇焕所在的中军杀去,袁崇焕压力陡增,甚至在战斗中差点被一刀砍倒。危急之时,八旗军因为都杀向明军中军,导致侧翼变得空虚。在南边奋战的明军将领祖大寿抓住战机,杀到八旗军的后方。八旗军突然发现自己腹背受敌,不由得方寸大乱。军心动摇之下,八旗阵形大乱。而越战越勇的关宁军配合着城内外的友军,牵起了反扑的势头。

广渠门一战后,袁崇焕进入北京求见崇祯帝。但意外的是,崇祯帝没有因为袁崇焕的大胜过多欣喜,相反,他觉得是袁崇焕好大喜功,故意放后金军入关,才导致如此大战。加上朝中大臣也对袁崇焕多有猜忌,崇祯帝便把袁崇焕关了起来。祖大寿看见主帅下狱,便打起了拥兵自重的念头,打算率兵返回山海关。

而刚刚撤走的后金军队还对北京虎视眈眈,幸得当时的总兵马世龙调度有方,这才稳下了各方援军。己巳之变后,急火攻心的崇祯认为袁崇焕有失职之错,便将其处死。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拿着明朝百万粮饷的精锐,关宁军在袁崇焕死后,渐渐显现了军阀化的倾向。

且说在那之后,祖大寿依靠关宁军继续驻守山海关一带,为明朝抵御清军。这支劲旅,则让皇太极又爱又恨。他时刻想着,若是能将这支部队收入麾下,便能兵不血刃地越过大明边关。1631年,他趁着祖大寿带关宁军在大凌河修筑城墙之际,率重兵将其包围。但关宁军奋力死守,八旗军队始终占不到便宜。皇太极便多次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由于突围无望,祖大寿决定诈降。

他假装顺从地打开了城门,受到了皇太极的优待。于是他跟皇太极说:'我的家人还在锦州,趁着现在明军还不知我投降了,让我率领部队攻下锦州吧。'皇太极非常高兴,便让他率领自己的兵马回去攻打锦州。谁知祖大寿一回到锦州,马上紧闭城门,丝毫没有投降的样子,皇太极才明白,自己是被耍了。

不过,这种剧情不可能连续上演两次。1639年,皇太极再次发兵攻打宁远、锦州,祖大寿再次被围。这一次兵败之后,不单单祖大寿率军投降,连着率军驰援的洪承畴也选择了投降。然而这一切,熊廷弼早在生前就预料到了。这位早前的辽东经略在任期期间,便提醒到辽人所建的军队只可守,不可攻。若满清保证了他们的利益,那么这支军队便能置大明的安危于不顾。

此前在天启年间,驻守边关的军队便显现出如熊廷弼所说的问题。期间如柳河之役、浑河之战都显现了这一隐患。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袁崇焕被处死之后加快了速度而已。倘若说袁崇焕在世的时候,大明每年花费在关宁锦一线的百万粮饷还能起到作用。那么在这位将帅被处死之后,这笔钱无一例外都成了关宁军充实自身的砝码。到这时候,驻守边关也只是因为这里正好是他们的家而已。当满清给予善意的招降时,他们便选择了抛弃大明。

关宁军从誓死守卫边疆到拥兵自重,再到降清的转变历程。我们看到的,是大明自身腐化的一个缩影。这一缩影,同明末的许多悲剧一样,展现的是明朝自万历、天启朝政败坏堕落的事实。毕竟,崇祯不是洪武帝,袁崇焕亦不是于谦。仅凭几个人物难以挽救气数已尽的大明。幸运的是,明末的悲剧在百余年之后没有再次上演。自清末起至新中国,这百余年间胸怀家国大义的先贤们前仆后继。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中华儿女抗击外敌,打垮封建旧势力。在这一片九州大地之上,建立起属于人民的安宁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