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一己之力拯救了大明王朝,最终竟死于小人的围攻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一直以强势的姿态对待蒙元残余势力。无论是徐达、常遇春剿灭北元的作战,还是明成祖五次北伐蒙古诸部的军事出击,无不以大兵团作战为主,巅峰时期一次出兵高达50万之众。
1449年,蒙古瓦剌部再次袭扰明朝边境,第六任皇帝朱祁镇延续了明朝历代皇帝对蒙古的强硬姿态,发兵20万(号称50万)御驾亲征。不料土木堡一役明军大败,连皇帝朱祁镇都做了瓦剌的俘虏。主力损失殆尽,皇帝被敌军扣押,明朝遭遇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而此时距明朝建立尚不足百年。
就在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蒙古骑兵连破大同、紫荆关,逼近明朝京师之际,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出现了。他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整饬兵备,陈兵九门外与瓦剌大战,最终击败了也先,保住了大明王朝。这个人就是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祖籍河南民权,23岁时以进士科入仕,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提督军务、兵部尚书。于谦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明史》高度评价他说:“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至性过人,忧国忘身。”1449年8月15日,明军在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来,朝廷陷入一片混乱,翰林侍讲徐有贞等人以天象有变为由,力主弃都南迁,以避瓦剌锋芒。于谦当即呵斥道:“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力排众议的于谦旋即请命调动周边临近各省的备操军、备倭军及运粮部队,临时组建了新的京军三大营,以极其强硬的对敌态势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化解了南渡再次上演的悲剧。
于谦为官清廉刚正,不避嫌怨,所以才能成为大明危局的拯救者。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过于正直,招致了小人的怨恨。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于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新帝朱祁钰“用一人,必密访谦”,而“谦具实对,无所隐”,“由是诸不任职者皆怨”,这种妒火在瓦剌退兵后全面爆发。
第一个出场的小人是徐有贞。徐有贞“为人短小精悍,喜功名”,一生都在投机专营。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徐有贞认为“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被于谦“言南迁者,可斩也”吓的不敢说话,从此心中也埋下怨恨,伺机报复。
另一个小人是总兵石亨。石亨在英宗时就屡立战功,北京保卫战时,于谦推荐他掌五军大营,石亨不负众望,在德胜门之战中取得全胜,封武清伯。1452年,明朝立团营,朱祁钰命于谦总其事,而石亨却认为自己功劳不逊于于谦,如今却位居于谦之下,心有不甘。
随着大明局势的逐渐平稳,针对于谦的妒火越烧越旺,最终汇集成了一场政变。1457年,景帝朱祁钰病重,掌握兵权的石亨和善于钻营谋划的徐有贞看到机会来临,一拍即合,联络司礼太监曹吉祥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英宗朱祁镇为帝。随后,于谦被石亨等人以谋反罪下狱。复位的朱祁镇对杀于谦原本有些犹豫,说“谦实有功”,但石亨毫不顾念当年于谦的推荐之恩,坚持诛杀于谦,徐有贞也以“不杀于谦,复辟出师无名”为由力劝朱祁镇狠下杀手。
最终在一干小人的围攻之下,拯救大明王朝的有功之臣惨遭杀害。史书记载,于谦“死之日,阴履四合,天下冤之”,就连曹吉祥的属下也“以酒酹谦死所,恸哭”,足见其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