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贬低科举考试,但没有必要这么恶心状元吧?
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哪份名单,你认识的人多些?
第一份: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答案揭晓: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精彩无限,总在后头!
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考场
的确,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开好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是,有必要通过样的对比来说明状元都是样子货吗?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宋代文天祥、清代的翁同龢、张謇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按照传统史学的标准,凡能在正史入传者,或因德高、或因政绩,或因才学、或因忠义、或因节操,总有可传于后者。根据正史、笔记、方志等书的记载,由唐至清的一千余年间,许多状元都是有才学的。
状元以科举入仕,在《二十五史》中列有传记者,共计唐代状元王维等34人,五代至宋代王溥等56人,辽金元郑子聃等9人,明代吴伯宗等36人,清代刘子壮等56人。如果再进一步,探讨其具体在传记中的分类,则可知道,这些古代状元中的佼佼者们,分布散见于“列传”、“文艺传”、“儒林传”、“文苑传”、“忠义传”、“文学传”、“能吏传”、 “循吏传”等。在二十五史中,其所列的专传和所收录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统计的归类,大体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才价值取向。
唐代的王维,“九岁知属辞”,与其弟弟王缙皆有才学,尤其是王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指兄弟二人)宦游两都,凡诸王附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其中,他尤为岐王所看重,并将其引见给公主。王维献诗给公主,公主既读,惊骇地说:“此乃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后又以歧王引荐,“公主则召试官至第……维遂作解头(第一名)”。除善作诗,王维又精于佛学,善于绘画,“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则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比王维稍晚的柳公权,诗名虽不如王维,但他的书法却驰名千古。柳公权书法初学王羲之,继学颜真卿、欧阳洵,骨力遒劲,结构框正,正楷尤为知名。书碑中有《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送梨贴题跋》,对后世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中状元的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宋代的状元中,以文学出名者较多,如宋庠、张九成、张孝祥、陈亮、文天祥,皆工诗词,善文章,有才名。其中尤以文天祥最为时人所知。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其代表作有《正气歌》与《过零丁洋》,尤其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已经成为中国学人的座右铭。
此后,元代之王鄂、明代之杨慎、清代之马世俊、戴有祺、汪绎、翁同龢等人,皆领一代文坛风骚。比如翁同龢(1830-1904),安徽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清代书法家。他工诗能文,精研书画,收藏亦富,其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后人推崇。早年主要学习欧阳询、褚遂良。又学赵孟頫、董其昌,以后又致力学真卿,得其风骨,使翁同龢的书法融南北诸家之长,含英咀华,冶古今碑贴于一炉,终于开创了苍老遒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的翁体。翁同龢对书学理论与技法也有深刻的研究。
清代的状元人物中,彭定求、陆肯堂、潘世恩、毕沅等人,在学术创见方面,也毫不逊色于前辈。尤其是毕沅(1730一1797),官至湖广总督,治学甚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有《灵岩山人文集》及《经训堂丛书》中。在史学方面,他最大的成绩是撰修了《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资料。
孙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早年在隋朝时考中进士,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大理寺史,隋亡后入唐做官。曾于武德初年上书高祖,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上疏谏止游猎骑射,被采纳,成为朝廷重臣。孙伏伽为人忠直诚恳,敢于直言上谏,有魏征之风。
吕蒙正(944-1011),北宋名臣,字圣功。幼年贫困,发愤读书,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中状元,后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端拱元年(988)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太宗、真宗时期三度为相。宋代三度入相者,惟吕蒙正与赵普两人而已。他为人质朴宽厚,以敢言著称,太宗夸京城繁盛,他即指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奖掖后进、知人善任,识富弼于幼龄,荐吕夷简于真宗,后俱为名相。
此后,陈尧叟、王曾、李迪、王尧臣、王拱辰、商辂、谢迁、徐元文、吴廷琛等人,也是官至宰相中的佼佼者,更体现出状元本身的杰出理政才能。可见,中国历代的状元中有才有学的大有人才,但基本上是偏重于人文政治,鲜有经济科技方面的人才,这与中国古代人才的发展基本状况,尤其是官本位对人才发展的限制,是一脉相承的。
让高考学生放松心态可以,但没有必要用这样的方式、用小概率的事来恶心那些考得好的同学。试想,也可以来一份这样的名单:
第一份:王维、郭子仪、柳公权、文天祥、翁同龢、张謇;
第二份,张三、李四、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