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的李治是如何当上太子,继承皇位的?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多亏这一人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在历代的皇帝中李治的懦弱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那么不是嫡长子的人是是如何当上太子,继承皇位的呢?
李治同父异母的大哥太子李承乾本应该是定好的储君,但是李承乾却急着上位,私下多次想要暗杀自己的老师,从而激怒了唐太宗李世民,换句话说,李世民也怕儿子像自己当初在玄武门那样发动政变,所以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废掉了李承乾的太子身份。
而李治的另一个哥哥李泰 ,依仗着太宗对他的宠信,逐渐对皇位产生了想法,后来李世民为了让自己这些儿子们都能活下来,不至于因为政变而产生兄弟反目成仇,刀兵相见的悲剧,最终他选择了看起来并不机敏的李治。
但是李治兵不只是因为这两个哥哥不中用才当上皇帝的,当初为了得到太宗的信任,他也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史书记载,李治从小就特别喜欢《孝经》这本书,有一次太宗问他:“你认为这本书里面什么最重要?”
李治毫不犹豫地回答:“孝道。”之后他还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李世民听完以后很是欣慰,夸奖了他一番,并说:“如果你真的能够如此行事,那以后一定能够孝顺父王,和睦兄弟了。”这也在李世民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为之后当上太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还有感谢一人,此人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为何说要感谢他呢?
原因在于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甚至已经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朝中重臣岑文本、刘洎也予以支持,然而长孙无忌却表示反对。
按理说,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应该不分彼此的,为何长孙无忌反对李泰呢?其实长孙无忌是有私心的,李泰为人聪颖,朝中有支持者,身边有部属,若成为太子,将来继位的话,自己的权势势必会失去,也没有拥戴之功。而李治不一样,他原本就没优势,如果能做太子,必然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在长孙无忌坚持下,李世民最终改变了看法,再加上李泰关键时刻出现了失误,彻底失去机会。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的推动下,李治成为太子。可是,李世民并不喜欢李治,他发现李治太过懦弱,又动了易储的念头,“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为此,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甚至发生了一场争论。
李世民直接提出,“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固争,以为不可”。李世民认为“公以恪非己之甥邪?”长孙无忌却说:“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李世民思虑良久,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然而他的预言却实现了,懦弱的李治差点搞丢了大唐江山。
不过李治却做到了李世民期望的孝道以及不骨肉相残的愿望,首先,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治异常悲痛,哭的十分伤心。伤心到什么程度呢?就连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他多次前来安慰李治,并从此对他变得更加宠爱。而在李治登基后,也对自己的兄弟们很是照顾,不仅加封他们,而且从来没有对以前参与夺嫡的兄弟们进行清算,护住了李氏皇族的安全。李治晚年时,身体虚弱还患有眼疾,根本无力处理国政,所以只能将大唐帝国的所有政事交于武则天处理,这为其日后篡唐称帝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称帝后,李氏皇族纷纷起兵反抗,为巩固自己得之不易的皇位,武则天对他们痛下杀手,李氏皇族凋零殆尽。这一结果,想必是唐太宗当初所没有料到的。
- 上一篇:赵氏孤儿【第五场】
- 下一篇:两度被告谋反的开国功臣,这哥们也太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