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从伊藤博文转型看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动口不动手”

2022-05-19

坚定攘夷派

1863年5月12日的深夜,5名日本年轻人受长州藩藩主密令,在横滨躲过了幕府官吏的检查,悄悄登上了怡和洋行的商船“基鲁雪基号”,转道上海前往欧洲秘密留学、考察。这群年轻人中,就有后来著名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作为坚定的尊王攘夷派(日本式的“扶清灭洋”),他们曾经多次策划了针对外国公使的刺杀计划,包括纵火焚烧法国使馆。可以说,出国之前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是不折不扣的“义和团”。

攘夷派眼中钉

大上海的繁华令这些第一次出国的日本青年大惊失色,动摇了他们的攘夷观念。他们看着如此众多的“洋船”感慨到:“这些船如果一旦都闯进日本来,究竟日本该怎么做才好呢?攘夷吗?那不可能!”

长州藩此时仍维持攘夷,封锁了马关海峡。长期的封锁,最终激怒了在日本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英国。1864年,英国联合法国、荷兰及美国对日采取军事行动。 “四国联军”很快组织了17艘军舰,准备大举进攻长州。身在英国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得知消息,深为国内局势担忧,认为日本要与四国抗衡,绝对是以卵击石。他们遂决议返回日本,试图运用自己与英国和藩主的联系管道,既阻止攘夷这样的“义和团行动”,也阻止“四国联军”的军事行动。

伊藤与井上回到横滨,拜见了英国公使,试图说服四国暂停军事行动,留出时间供他们前往长州藩斡旋。两人在长州藩向藩主及贵族们分析天下大势,切陈攘夷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们很快就成为攘夷派的眼中钉,不少人将他们看做通敌的“日奸”,强烈要求诛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来为攘夷祭旗。暗杀他们的风声越来越紧,长州藩藩主也派人暗中给他们送钱,通知他们赶紧出洋躲避。两人谢绝了藩主的好意,但不只得先躲藏起来。

“卖国贼”成维新风云人物

伊藤和井上两名“日奸”的游说失败后,四国联军发起强攻,长州藩大败,被迫签订城下之约,拆除下关的炮台及赔偿三百万元。但在这场战斗中遭受惨败的长州藩,痛定思痛,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并成为倒幕运动的主力。被“爱国志士们”追杀的“卖国贼”伊藤和井上,也随后成为明治维新的风云人物,推动了日本帝国的扩张,自己又被朝鲜和中国的“爱国志士们”视为最凶恶的敌人,伊藤最后更是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身亡。

中日两国知识分子的分野

从不惜暗杀的“义和团”,到阻止攘夷而被人看做是“卖国贼”,再到明治维新的大功臣,伊藤和井上的跌宕心路,正是那个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写照。日本文化的综合性和杂交性,令日本知识分子比中国士大夫更容易转型。

这样“变脸”的功夫在中国罕见。即使早在1840年就开始遭受“夷狄”的侵凌,中国的主流知识分子却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前,甚至都没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魏源“睁眼看世界”的《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日本比在中国更受欢迎。吉田松阴曾手抄《海国图志》,奉为至宝。号称同文同种的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就这样开始了悄悄地分道扬镳。

福州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的确在提倡西学、实行洋务方面十分扎实细致。但对体力劳动的鄙视甚至渗透到他的管理中,他十分注重科学技术,但多停留在书本学习上。反观伊藤与井上等5名日本青年前往英国留学的三个多月航行途中,都要在帆船上干粗活,伊藤还病得差点丧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成为两国知识分子乃至两国国家特性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