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受刘邦待见的儿子刘恒,如何成为最后赢家,当上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无疑是最为强大的王朝之一,而汉文帝刘恒作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和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更是被人们广为知晓,那么刘恒作为最不受刘邦待见的儿子,他是如何成为最后赢家,当上皇帝的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先说刘恒的个人能力。
1、刘恒这个人做事特别的谨小慎微,他明白生在皇室里,是最危险的一件事。再加上自己本来就不受父亲刘邦的待见,所以,他一直都是在刻意的做老实孩子。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谁都不得罪,才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
所以,在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可以说刘恒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是存在感最弱的一个。
2、刘恒尽管不起眼,但是,他十分的攻于心计。他明白这个世上,最不能得罪的人就是吕后。尤其是在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看刘邦的其它儿子,一个比一个不顺眼。这时候吕后恨不得把刘邦的儿子都给处死,然后提拔自己的吕家人来称王称霸。
刘邦的儿子中,刘如意、刘恢和刘友,三个人都是吕后给杀了的。而且三个人都做过赵王,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死在了赵王的任上。
当吕后要对刘恒下手的时候,也是要让刘恒当赵王,毕竟以前的三任赵王都被吕后给杀了,赵王的位置有空缺了出来。
此刻,所有的人都知道,只要当了赵王,就如同被吕后放在砧板上的鱼一样,可以任其宰割了。
但是,刘恒接到吕后发给他的赵王任命书的时候,他并没有去了。而是以打太极的形式,解决了这场危机。
他告诉吕后,我们代国正好和匈奴相邻,我镇守代国十几年,没有人比我清楚怎么抵御匈奴,赵国我就不去了。我甘愿为母亲守护边疆,抗击匈奴继续镇守代国。
吕后看到刘恒给力自己这样的回复,竟然还有点小小的感动。所以,她最终也就放过了刘恒一马。
3、当吕后去世,诸吕被灭。刘恒被众臣接到宫中当皇帝的时候,他一直忙活到了半夜才睡觉。
因为他深知,只有自己信任的人,掌握了兵权,他才能够去休息。所以,他就把原来掌兵权的人,都给换成自己从代国带来的人。
等所有的事情,安排完之后,他才去休息,这说明刘恒本就是一个老道的政治家。
再说刘恒的幸运:
1、刘恒的幸运也是和吕后有关。因为若是没有吕后在,刘邦的众多儿子就不会死,刘邦的众多儿子不会死,皇位就落不到他的头上。
本来刘邦去世之后,是把皇位传给了吕后的儿子刘盈,可是当刘盈当了皇帝之后,吕后把戚夫人制成了人彘,刘盈见了之后,给吓病了,这一病就是一年的时间。
待刘盈病好之后,他再也不理朝政了,而是纵情于酒色之中,在他24岁的时候,就早早的驾崩了。
刘盈去世之后,吕后感到不安全,所以,他开始屠杀刘邦的儿子了。就这样直接或者间接死在吕后手里的刘邦的儿子有五个。
最终在吕后去世的时候,活下来的刘邦的儿子,就剩下两个了,一个就是刘恒,另一个就是刘长。
2、吕后去世之后,刘邦的孙子刘襄起来开始要去剿灭吕后的吕姓亲戚去了,因为此刻吕后把他们老家的人,都给弄到朝廷当了高官。
刘邦的子孙对吕后的这一行为,都感到不满,但是,又惧怕吕后的淫威,所以,也不敢发作。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只好在吕后去世后开始反抗了。刘邦的孙子刘襄就是第一个站出来诛杀诸吕的人。
可是,当诸吕被灭之后,大臣在推举新的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选择功劳最大的刘襄,而是选择刘恒。
3、为什么会选择刘恒呢?
原因就是刘恒是刘邦的儿子,而且他还比较老实。对比于刘襄,刘恒算是一个老实人,大臣觉得找一个老实的人当皇帝,他们大臣的日子相对来说比较好过一点。所以,这就是选择刘恒,不选择刘襄的原因。
不是说刘邦还有一个叫刘长的儿子,也存活于世上嘛,为什么不选他呢?
没错,刘长也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可是,刘长是吕后养大的。正是因为刘长和吕后的感情相对来说比较深。
所以,刘长不可能被选为皇帝的继承人的。毕竟,诸吕之所以被杀,功臣们也是有功劳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皇位最终落到了刘恒的头上。
而他也没有辜负大臣们的信任,在位期间有许多的作为,刘恒在位期间以安民为本,积极减租省赋。
要知道到了刘恒为帝时,国家的财力遇到了极大困难,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处在贫困状态。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劳力少,闲人多,一个人的劳动供养着十个不劳而获者,致使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大量剥夺。这种矛盾在刘恒统治之初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要安抚人民,刘恒就必须解决好这个矛盾。刘恒采取的措施,一是减省租赋。为了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刘恒决定减轻田租税率,分别在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两次减免一半田租税,即把原先的十五税一的田租率,减为三十税一,也就是只缴纳1/30的土地税。从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西汉的固定田租税率。此外,算赋(人头税)也由过去的每人每年120钱,减少到每人每年40钱。
刘恒的第二项措施是减轻徭役。刘恒规定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刘恒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不上杀戮,对处置犯人的严刑峻法,也进行了改革。他曾和大臣两次讨论刑罚问题。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废除了收孥连坐法。所谓收孥,就是丈夫犯罪,妻子要受牵连。所谓连坐,就是一个人犯罪,与他有关系的人都要受牵连。刘恒认为,法律公正,人民才会诚实。判罪恰当,人民才会服从。如果统治人民,既不能引导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治罪,这就是要祸害人民。有关收孥连坐的法律条文被废除后,有罪的人按法律治罪,不收为官府奴婢,没有罪的不受牵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刘恒废除了肉刑。起因是缇萦救父,这个故事如今已家喻户晓。
公元前167年,也就是刘恒即位的第十三年,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所谓肉刑,包括黥刑(脸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斩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淳于公被判了肉刑后,被押到长安受刑。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非常悲痛,决心要救父亲,便随父去了长安。到了长安后,她托人写了一封书,上疏给刘恒,里面说:“小女子愿意成为官府的奴婢,为父亲赎罪。”刘恒见看到上疏,非常重视。他想了想,觉得把一个犯人的面目毁坏,确实过分了,便下令废除肉刑,并赦免了淳于公。这一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进入较为文明的阶段,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刘恒还废除了某些言论罪。按过去的刑法,皇上做了错事,做臣子的不能说出来,皇上有错误也是臣子的不对,如果说出来,就是“诽镑妖言”。如果老百姓诅天骂地,也是犯了“民诅上罪”。刘恒废除了这些罪名。他在一份诏书里说:“古人治理天下,设立进善旌、诽谤木,以征求好的治国良策,鼓励人民进谏。现在的法律却是在禁止人们说真话,让做君王的听不到真实的言论,君王即使犯了错误也得不到劝谏,这样很不好。”因此,废除了这些罪名。刘恒不断废除了妨碍臣民进谏的法律,他自己也做到了从谏如流。一旦明白自己确实不对,就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会觉得自己丧失了皇帝的面子。
有一次,他与一个叫冯唐的官员交谈,提到了赵国当年的两员大将廉颇和李牧,刘恒动情地说:“要是我也有像廉颇和李牧这样大将,就不担心匈奴侵扰了!”冯唐却说:“就算廉颇和李牧活在当世,可能陛下也不会用他们的。”说这样的话,在过去可是要犯罪的。刘恒听了,心中也有些不快,但他还是忍住了,问道:“这是什么缘故?”冯唐说:“廉颇、李牧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非常信任他们,敢于对他们放手,只要他们能打胜仗,其他的都不干涉。而我朝的魏尚在做云中郡太守时,也打了很多胜仗,打得匈奴不敢进犯,却在上报战功时,因为杀死的敌人人数稍有差别,陛下就罢了他的官。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算是有了廉颇、李牧,在我朝也得不到好。”刘恒听了,幡然领悟,立即恢复了魏尚的职务,同时提拔了冯唐。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历史评价
司马迁: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呜呼,岂不仁哉!
《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
贾捐之: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
许嘉: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
- 上一篇:范进中举(中)
- 下一篇:通过明朝祖陵,探寻水底陵墓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