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史上在海外建国的三位华人,一位建立朝鲜,一位建造的国家,至今富有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2022-05-19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传奇的人物,他们远渡重洋在海外创立了国家,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史上在海外建国的三位华人,一位建立朝鲜,一位建造的国家,至今富有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1.箕子:殷商贵胄,建立朝鲜

“箕子朝鲜”是商代最后一位国王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建立的。看过小说《封神榜》的人都应该记得里面有个大臣叫做比干,因为劝谏纣王被挖心而死;另一个叫做箕子,也因为劝谏纣王,假装疯癫被囚。《封神榜》是神话小说,但是小说里提到的纣王、比干和箕子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箕子的父亲是商王文丁,文丁的长子是商王帝乙,次子就是箕子;纣王(帝辛)是帝乙的儿子,也是商朝最后一位国王,所以箕子是纣王的叔叔。

箕子并非其姓名,他的名字叫做胥余(或作须臾、婿余),字是姓氏(少数学者认为是爵位,这是不正确的);箕是地名,那时候在现在的太原地区有个“箕邑”,是箕子的封地。西周取代商朝之后,“箕邑”改名为“晋邑”。

纣王虽然雄才大略,但是很多事做得比较残暴,不得民心,称之为倒行逆施毫不为过,比干和箕子等人都看到了商朝的危机,希望纣王能够改弦易辙,但是纣王不听,比干被杀,箕子为了保命,只好装疯卖傻,身上涂满了漆,解开头发,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囚禁箕子。

不久之后,周武王率领军队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他欣赏箕子的才干,下令燕昭公释放箕子。传说周武王还亲自拜访了箕子,问起天下大事,箕子把大禹的《洪范九畴》解释给周武王听,周武王很满意。

更确切的说法是,被释放后的箕子,认为自己是商朝王裔,并不喜欢做周的臣民,不过没有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一样活活饿死,而是带领商朝遗民5000人,包括商朝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离开燕国,往远离周朝的方向东边而去,建立自己的政权。

西周坐稳了江山之后,分封诸侯,无意对偏远的箕子采取强硬措施,所以顺水推舟,封箕子为“朝鲜王”;箕子开始不愿意接受这种“强行”的分封,就继续往东走,但是他走到一个地方,西周就封到什么地方,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最终箕子到了朝鲜半岛,这时候东边已经是大海,无法再往东走了,他决定定都平壤。壤同襄,意思是“完成”,现在人们通常把平壤解释为“平坦的土壤”,那是望文生义的缘故。后来人们把箕子建立的政权叫做“箕子朝鲜”。

另一种说法是,箕子等人横渡黄海去的朝鲜,虽然那时候航海技术上说没有问题,但是5000人横渡黄海,显然一时找不到那么多船,风险也大。所以从燕国陆路去朝鲜半岛更符合实际,也符合很多史料的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是,箕子朝鲜本来建国在辽东,后来受到燕国等政权的进攻,逐步东迁,最终疆域稳定在朝鲜北部。

名义上,箕子朝鲜是西周封的“侯国”,实际上“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不过《史记》上记载了一次箕子回到中原朝见周王的经历,当经过殷商的故地,看到华丽的宫殿已经成为废墟和农田,作《麦秀之诗》: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

箕子带到朝鲜半岛北部的5000商朝移民,其中不乏是精英和人才,所以中原文化被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北部。箕子朝鲜的臣民,有华夏人,也有秽貘人、高句丽人等。

箕子朝鲜的官方语言是商朝时候是上古汉语,箕子“教民八法”(制定了8条法律),在当地发展农业,养蚕种桑,还带去了很多书籍,例如诗书礼乐医巫等,朝鲜半岛的农耕文明兴起,与中原几乎没有区别。被后世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誉为“东方君子国”。

教民八法规定: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朝鲜的城南,曾经发现过“箕田”,据朝鲜学者韩百谦研究成果,箕田方正有规则,与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

箕子朝鲜的东边是燕国,北边是高句丽和沃沮部落,东边是大海,南边是辰韩,全境有20000户人。而箕子本人在位40年,政通人和,在周成王执政时去世,享年93岁,据传死后葬在平壤城北的兔山,并改名为王荇山。而孔子因箕子品行高尚,称箕子、微子、比干是殷之“三仁”。

而根据朝鲜半岛的出土文物显示,箕子朝鲜时代琵琶型的铜剑在外形和金属成分上与同期中国其他地区的类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礼器、生活器具则大体相当。同时在朝鲜半岛很多地方,出土了数量繁多的“明刀钱”,它是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货币,最多的地方一次性出土1000多枚。说明燕国和箕子朝鲜商贸往来非常密切。

箕子朝鲜和邻国有战有和,建国后不久差点和燕国大动干戈,后来被双方大臣劝阻,箕子最强大的时候,那时候还很弱小的鲜卑部落也曾经臣服箕子朝鲜。

关于箕子朝鲜的记载,见诸于中国正史当中,即使连朝鲜早期的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承认箕子王朝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只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朝鲜民族主义的兴盛,捏造所谓“坛君”朝鲜、否定箕子朝鲜的论调才甚嚣尘上,情况令人忧虑。

2.黄森屏:福建难民,缔造文莱

黄森屏,元末明初福建人,因躲避战火率领家族邻里数千人渡海至加里曼丹岛,逐渐在东加里曼丹岛建立强大而独立的华人政权,后与临近的渤泥国联姻结盟,共同统治渤泥,并联合遏制苏禄的侵犯。此后,黄森屏一系世代跟渤泥国皇室联姻,对内尽力辅助苏丹,对华人则以渤泥国王自称,直到万历年间,相沿不改。

渤泥国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国号改为文莱,黄氏一族逐渐回教化、马来化,退出了文莱政坛。但民间一直有王室奉黄森屏为始祖的说法在流传,文莱王室也在不同场合给黄森屏以极为正面的评价,并将其列入《文莱王室世系图》中。二十世纪初,文莱仿效西方创制国旗时,还特意在国旗中加上两道斜杠以纪念开国的两位亲王,其中一条指的就是黄森屏。如今的文莱,靠着极为丰富的原油、天然气资源,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跻身富裕国家行列。按照2017年的国际汇率,文莱的人均GDP为28291美元,在东南亚国家中仅次于新加坡(57714美元),在亚洲国家中名列前茅。

3.郑信:广东移民,泰国圣王

郑信,在泰国一位大名鼎鼎的君王。

郑信当然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当上国王的,这要从他的父亲开始说起,他的父亲叫郑镛,广东人氏,在雍正年间坐船到了暹罗也就是今天的泰国去经商贸易,凭借这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很快就发了家,还在当地做了税务官,娶了暹罗妻子,生下了郑信。

郑信没多大,郑镛就去世了,如果不是一位朝中的高官收了他作干儿子,他可能也不会有日后的显贵。在他义父的帮助和教育下,郑信13岁就进宫当上了侍卫,被国王一眼看中,被屡屡提拔。

1764年,缅甸开始攻打暹罗,并且一路所向披靡,打到了暹罗国都之外。这是郑信临危受命,成了当时的“卫戍区总司令”。苦守一年之后,还是没守下来,国都一破,暹罗国王便身首异处了。郑信只得带领500人马逃出国都,继续组织军队开战“游击战”,意图复国。

也该他成就一番事业,狂妄的缅甸这时候又去入侵了云南,乾隆可不给他这个脸,三下五除二把缅甸打得落花流水,原来占据暹罗的缅军不得不北上抵抗清军,留下暹罗一些散兵游勇。

郑信在日后的战争中慢慢成为了暹罗的领袖,收复了国都,登基做了大名鼎鼎的达信大帝。

血统一直是他的政敌攻击他的重点,又是一阵腥风血雨,郑信在48岁数被禁卫军发动政变,后来便处死了。

故事还没结束,因为清朝只认郑信,推翻他的拉玛一世只能想向清朝扯谎,说自己是郑信的儿子,清政府也不知真假,你说是就是吧,遂封了拉玛一世做暹罗国王。拉玛一世死后,二世即位,依旧向清朝说自己是郑信的后人。直到三世四世都延续了下来,名字叫郑福和郑明,以后历代的国王差不多都起了郑姓的汉名,据说前不久去世的那位深受泰国人民爱戴的拉玛九氏的汉名叫郑固。

由于郑信对暹罗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的贡献,他在如今的泰国依旧很受欢迎,人们称他为泰国的“五大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