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此人是抗清英雄,被凌迟处死,后世饱受争议

2022-05-19

明朝时期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今天小编说的这位,他是抗清英雄,被凌迟处死,后世饱受争议。

此人就是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享年46岁。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天二年(1622年),袁崇焕被提拔进入了兵部。不久,后金攻破广宁,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此时,袁崇焕在查看了关外地形之后,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一人便可以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显然,袁崇焕这句话吹牛皮了。一个从未参加过实战的文官,又怎么可能以一人之力捍卫整个帝国的安全。从这里,袁崇焕不切实际的性格已经显露无疑。

幸好,当时蓟辽督师为孙承宗。孙承宗是一个着眼于全局的人,他认为如果想要稳定辽东局势必资于海。为此,孙承宗上书,请求将后勤补给分配给登莱巡抚袁可立一定数额,好让袁可立经营海上对抗后金的防线。

袁可立能力出众,迅速在沿海地区构建了上千里的防线,并且轻而易举的节制了。

再说袁崇焕,来到辽东之后,在孙承宗的指挥下驻守宁远城。一时间,明朝短暂形成了对后金的军事包围。

实际上,袁崇焕的崛起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魏忠贤。

虽然历史上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虽然拼命敛财,但他并没有向穷人收税,而是向那些中高层的富有阶级抽重税。因为他明白,向穷人征税,穷人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造反,而向富人征税,他们虽然失去一些财富,但依然可以过得非常滋润,根本不可能考虑谋反叛乱。

收上税来之后,魏忠贤把大部分税收供给了前线。因此,辽东战事的顺利实际上有一半的功劳属于魏忠贤的。

不过,魏忠贤和孙承宗关系不好,所以孙承宗被魏忠贤迫害,辞官回乡。

孙承宗辞官后,高第成为了蓟辽督师。

此时,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于是率军抵达宁远。这一战大家非常熟悉,袁崇焕大胜后金,并且一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后来还一命呜呼了。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被捧上了神坛,无数赞誉接踵而至。当然,这其中也有鼓舞明军士气的原因,让大家感受一下,女真并不是战无不胜的。

不过,袁崇焕似乎并不太清楚,他受到赞誉之后开始骄横跋扈,与满桂、王之臣等人闹矛盾。在这期间,袁崇焕还极力的讨好魏忠贤,甚至在辽东地区为魏忠贤建立了生祠。

接下来,魏忠贤设置了辽东巡抚,由袁崇焕担任。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掌握了后金,袁崇焕写信给皇太极想要议和。第二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于是倾巢而出攻打朝鲜。

此时,明廷得知皇太极的动向,将关内关外皆赋予袁崇焕,并且让袁崇焕救援朝鲜和毛文龙。但袁崇焕坐失良机,根本没有出兵,也没有偷袭皇太极的老巢。以此可见,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太突出。

皇太极征服朝鲜之后,迅速回兵锦州,袁崇焕再次无动于衷。后皇太极攻打宁远,袁崇焕才做出了反应,派兵绕到了皇太极后方,并且以水师牵制。

后金面对坚城利炮,损失惨重,最终选择撤围。于是,袁崇焕取得宁锦大捷。

纵观袁崇焕两次大捷,评心而论,虽然有一些亮点。但是从战略和战术上来讲,并没有达到、等人的高度,所以,所谓的擎天一柱,抵抗满清、捍卫明朝的栋梁言过其实了。

取得两次大捷,袁崇焕确实被人们捧上了神坛,但他忘了,他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孙承宗和袁可立的战略基础之上,所以自己也有点飘了,尤其是崇祯继位时。

崇祯上台后,袁崇焕有开始了吹牛皮,对崇祯夸下海口,说五年内可以复辽。崇祯听后非常高兴,给予了很多赏赐,并且让袁崇焕督师蓟辽。由此,袁崇焕走到了孙承宗的位置。

后来,有人询问袁崇焕复辽之策,袁崇焕却说这些话是安慰皇上。别人好心提醒袁崇焕别犯了欺君之罪。

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

此时袁崇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以向崇祯说:“辽东地区局势纷乱,况且朝廷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所以……。”

崇祯:“没事,我亲自下令,各个部门全都听你调遣。”

“陛下,朝廷还有很多人对我不服气,我怕有人对我抨击,导致战事不利。”

“没事,这是尚方宝剑,给你。而且我把满桂等人的尚方宝剑也收了,辽东局势全都听你的。”

于是,袁崇焕顺利把自己陷入骑虎难下之地。

袁崇焕到达辽东后,为了将权力全部收入囊中,绕道海上,到达了毛文龙的领地,之后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擅自将大将毛文龙斩杀。

毛文龙死后,其部下离心离德,变得毫无战斗力,曾经袁可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经营的海上防线彻底崩溃,后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看到这儿简直开心到了极限,于是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亲自率军借道蒙古,兵围北京。

到这儿,袁崇焕迅速回兵救援北京,在广渠门与皇太极大战。期间,袁崇焕曾经多次要求率军进入北京城,但崇祯下旨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

皇太极撤兵之后,崇祯迅速收缴了袁崇焕的兵权,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其罪名有以下几条;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以上几条,除通敌叛国有争议之外,基本上全部坐实。尤其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的几年中,空耗财力而无进展,擅杀毛文龙导致兵变,致使袁可立数年的经营毁于一旦。

可是在《袁崇焕传》中曾经记载,皇太极曾命人在明朝内部散布留言,说袁崇焕勾结清兵入关,双方达成了秘密协定,诬陷袁崇焕叛国,生性多疑的崇祯信以为真,处死了守卫边疆的大将,这些事在清乾隆年间被揭露,虽然说此时早已改朝换代,但是乾隆皇帝认为正义永远都有意义,而且乾隆十分同情袁崇焕的遭遇,决心为他翻案,还发布圣旨昭告天下,寻找袁崇焕的后代,但是搜遍全国也只找到了为数不多的旁系亲属。

难不成袁崇焕真的没有后代吗?研究表明确实没有,在乾隆决定为其翻案的时候,曾让人仔细查找,全国上下撒网式排查,依旧没有结果,结合《明史》上面的记载,袁崇焕没有后代发现,只有旁系亲属,也让普通大众认定了袁崇焕没有后代这一个事实。

不过《清史稿》中的一处提到乾隆皇帝大力搜索下,终于找到了一个直系子孙,原文写到:“戊子,予明辽东经略袁崇焕五世孙炳以八九品官选补。”不仅找到了人,还加官进爵,这与金庸评传中“远方旁系血亲”存在一定出路。

话说乾隆皇帝彻查,集中在两广地区,按照袁崇焕自己的说法,本来自己家境贫寒,赶上收成不好的时候,全家人都要靠自己一人养活,父母兄弟生活的极为困苦,史料记载:“臣父已矣。止一幼弟崇煜,少不谙事,诸一切生待养而死待葬者,俱靠臣一人。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 ...”

起初乾隆皇帝让人在两广地区彻查袁氏族人,但是袁氏不止这一支血脉,袁崇焕这一支并没有被朝廷发觉,那么又是谁找到了袁崇焕的后代呢?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个人——富阿明,富阿明是清朝末期的一名大将,曾祖父名叫袁文弼,被证实是袁崇焕的后代,史料记载:“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 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

富阿明曾经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斗争,只不过因为战乱而改了姓名,当地县志记载,富阿明曾表露过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袁崇焕的直系后代,虽然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但是经过查验,袁崇焕不只有汉人后代,还有八旗子孙。

袁崇焕在辽东任职的时候,曾经娶了当地两名女子,其中一个在袁崇焕被打入大牢的时候,就有了身孕,也就是说袁崇焕有一个孩子留世,孩子长大之后就在东北生活,两广地区自然查不到,而且袁崇焕的后代中,除了一些将领之外,张作霖的五姨太袁氏也是。

说出来不可思议,袁崇焕一生抗击清朝,死后后代却在清军任职,富阿明在清军战功不断,屡屡升迁,后来在喀什葛尔屡创辉煌,咸丰年间富阿明升任副都统,一直活到了光绪年间,后来因病去世,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威勤”。

对此你怎么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