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为何刘备不顾朝臣的反对,发动夷陵之战呢?

2024-07-14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都督吕蒙神不知鬼不觉地发动了江陵之战,通过白衣过江将关羽杀了个措手不及。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遂被东吴重重包围,关羽突围不成被生擒。因誓不投降,同年底关羽为东吴斩杀。

  关羽的死无疑成了蜀国全面向东吴宣战的充分借口,于是蜀国国主刘备不顾朝臣的一致反对,发兵七万亲征东吴。不过因为刘备指挥打仗能力欠缺,且有经验的将领都没有同来。此次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以惨败告终,刘备带着残兵败将退到了白帝城。

  或许有人问:刘备平日里很能听得进劝谏,为何此次不顾朝臣的一致反对,孤注一掷偏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个人觉得这是刘备不得已也要为之的事,毕竟之前他和关羽、张飞三人曾桃园结义过,说下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结拜之语。如今三兄弟之一的关羽已先走一步了,并且仇人也很明确,作为带头大哥的刘备还始终犹犹豫豫、裹足不前,岂不违背了此誓言?被天下人看笑话?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能从之前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混的小跟班摇身一变成为一国之主,靠的就是一个“义”字,正是大家都觉得刘备能义薄云天、诚信待人,诸葛亮赵云这样的顶尖人才才会追随他干事业。假如他不能做到,岂不是给天下人留下了虚伪、假仁义的印象?所以此战刘备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而且另一个小细节也能佐证这一点,即关羽被围到被擒,再到被杀这段时间,中间隔了好几个月,刘备貌似并没有很大的反应,这表明:只要关羽人不死,就未到履行誓言的份,便不着急兴兵伐吴去报仇。当听闻关羽被杀之后才像头发疯的狮子一样,悉发国之兵要与东吴拼命。因为如果再这样“冷静”下去不履行诺言,就要被天下人看笑话了。

  所以说刘备不顾朝臣一致反对,孤注一掷发动夷陵之战,很是有怕被看笑话的顾虑。

  实际战争的结局大家也是意料之中,毕竟朝臣集体发对,胜利的可能性肯定不大。这个结局刘备也应有所意料,只不过看到自己的对手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陆逊,便有些轻敌。

  古时候的人内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往往一场败仗就是他的催命符。此次夷陵之战的惨败也是如此,刘备白帝城托孤,安排了身后事后便溘然长逝了。不过,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刘备一兵败很快便一命呜呼,而是在这里待了有10个月之久。

  刘备是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最后10个月呢?可由四个字来形容:心静如水。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没有回成都,而是来到了蜀国边界的鱼腹县,考虑到“鱼腹”不吉利,于是改成了“永安”,并在白帝城里面修建了“永安宫”。虽然刘备没有回成都有“无颜以见江东父老”之意,但更名为“永安”则表明其已淡泊名利、心静如水,什么兴复汉室、铲除汉贼,什么建功立业、扬名千古,都不重要了,眼下唯有安心过完余生才是实在之事。

  2,刘备兵败后,虽然仰天长啸出了:“我居然被陆逊打败,这岂非天意”这样有如推卸责任般的感慨,但战争失败的大部分责任还是他一人承担,这可由两点看出。

  一是没有将失败之责、败北之恨推卸到其他人头上,二是面对夷陵之战失败后,黄权所部归路被阻,率众投降曹魏一事,刘备并没有恼羞成怒,将其妻儿法办,而是诚心说出:“辜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因此仍然一如既往善待其妻儿。在给后主刘禅的绝笔信中,也是极其真诚地说出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弃恶扬善之语,并没有扔给他“为父报仇”的沉重包袱。

  总之,刘备生命的最后时刻表现得很是心静如水、看淡一切,并且很是冷静、淡然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失败之责,极其诚恳地处置自己的身后事,这便不违背其仁义之名。故在他辞世后,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禅,蜀国继续延续国祚41年,不得不说,刘备最后时光的心静如水起了很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