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登基称帝后,为何会重武轻文呢?
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意思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出身市井的汉高祖刘邦,即使登基称帝,也一样免不了浓厚的草莽气息,重武轻文,这跟他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建立西汉王朝后,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为了以示孝道,他将太上皇迁到长安宫中闲享清福。不料,太上皇住进深宫后,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舒服:绫罗绸缎穿在身上,得注意要择地而坐,还不如葛衫布衣来得自在;早年一起酗酒赌博、斗鸡踢球的三朋四友不可能带入宫中,生活实在缺乏盐味;宫内藏书虽多,奈何我就是一个半文盲……这日子怎生打发才好啊!
后来,刘邦见太上皇整日闷闷不乐,了解其中原委后,便在新丰建立村社,将太上皇过去的哥们儿弟兄整家整家地迁居于此,让太上皇无聊时可以有个去处。这样一来,太上皇便时常“摆驾”出宫,与一批老少无赖子弟叙旧,甚至连日不归。真可谓“物以类聚”!
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刘邦会长成怎样一个人?据野史记载,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好酒爱赌,还喜欢逛“私窑”,到四十岁时都还是老光棍一条,幸好善看相面的吕老头认为他是真龙降世,招他为婿,有了吕雉这般厉害的老婆管着,才稍稍走上了正途。又幸好老天安排了张良、萧何、韩信一流来辅佐,加上自己腹黑脸厚,才夺得了天下。
但刘邦始终对文人不屑,可能主要是自己就没有什么文化,潜意识中有一股自卑情绪造成的。然而,治国总是要有文武两手啊,所谓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朝堂上聒噪得最多的还是一帮文人,这使得刘邦不胜其烦。不仅如此,还有不知趣的固执文臣,下朝后还要到刘邦面前显摆显摆自己的治国之道,陆贾便是其中一个。
陆贾能言善辩,是最早追随刘邦的幕僚之一,他性格执拗,遇事喜好争个输赢,尤其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才肯罢休,大家都私下称他为“有口辩士”。陆贾见不得刘邦轻视儒生,退朝后常常去进见刘邦,在皇帝面前引经据典,谈诗论书,每次都搞得刘邦苦不堪言。
对陆贾这类“老战友”,刘邦又不能不见,屡次打算罢了陆贾的官职,又怕落得薄义忘恩的骂名,实在烦恼难解!每到陆贾高谈阔论之际,刘邦便佯装入睡,故意造出鼾声,可这根本无法阻止口若悬河、一定要折服对方的陆贾。
一次,刘邦实在忍无可忍,大声喝骂陆贾:你这老小子,我的天下是骑在马上打下来的,难道是凭口舌之利争来的吗?
陆贾面对刘邦的怒火并不惧怕,反而更加一本正经地进行说教,从商汤、周武夺得天下后,靠文治治理国家说起,到秦焚书坑儒引得天下大乱,最后一再强调加强文化教育才能长治久安的重要性。一顿饭的功夫,说得刘邦哑口无言,差点背过气去,连杀了陆贾的心都有了。
事后,刘邦慢慢算计,一定要收拾陆贾,即便自己不好亲自出手,起码也必须借刀杀人,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陆贾。正好南越王赵佗不愿归附朝廷,一直与刘邦抗衡,不如遣陆贾出使南越,成则去掉南方兵戈相见的危机,稳定大汉朝的统治,不成的话,陆贾多半会被野蛮的赵佗一刀斩杀,死在南越。想到这里,刘邦简直都很佩服自己这一借刀杀人之计。
陆贾离京出使南越,根本没有看到刘邦在背后一脸奸计得逞的阴笑。陆贾初到南越时,赵佗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面对态度野蛮的赵佗和林立的刀枪,陆贾面无惧色,在南越群臣跟前侃侃而谈,剖析南越与汉朝的力量对比,告之以天下大势,晓之以祸福利害,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竟然使得蛮横猖獗的南越赵佗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愿向大汉称臣,并取出珍宝,作为赆仪(进贡的礼物)。至此,结局逆反,刘邦这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宣告破产。
虽然,陆贾并没有埋骨南越,却也解决了刘邦的一块心病,让他不得不承认文治的功效。陆贾归朝后乘热打铁,将秦之所以是失天下、汉之所以得天下的道理,分条论述,并从周汤以来的“治、乱、兴、衰”中找出经验教训,编辑成书十二篇,取名为《新语》。
刘邦把《新语》读完后,不禁连声叫好,加深了对文治作用的认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视儒生了。一招“借刀杀人”,不料结局逆反,西汉享国二百余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董卓巅峰时期的势力到底有多强大?
- 下一篇: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没有趁机伐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