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运“是怎么样的?游子们都是怎么回家过年的
2019年1月21日起,春运正式开始了,预计发送旅客29.9亿人。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每年周期性上演。与现在春节返乡的打工族不同,古代春运的客流主体是官员和商人,因此,决定了古代春运别具特色,冏事不断。
古人加入春运返乡客流,第一件并不是登陆“12306”验证抢票,而是占卜吉凶。回家之前,古人必定会翻一下黄历,看一眼“每天宜忌”。据2019年黄历显示,春节前宜出行日子只有7天,全年也就107天。咳咳,买好车票的小伙伴们,你买票时看黄历了吗?!古代想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春运,先得问问黄历。这仅仅是古代春运第一冏。
图1 清代的黄历
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尔雅》中记载:“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由此可见,在周代就有过年的传统了,春运也随之产生。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道路条件比较简陋,一路颠簸,足够春运返乡客喝一壶的。回家难的关键在于行路难,这是槽点满满的第二冏。
面对矛盾,古代统治者着手加强道路建设。在周朝,“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沿途建设大小不一的服务设施,为往来的官民提供休息、餐饮和住宿服务。春运途中的小伙伴,再也不用担心饿着肚子赶路了。
图2 秦直道
这种情况在秦代有所缓解。在《汉书·贾山传》中有“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的记载。秦驰道相当于国道,宽69米,双向八车道,两边种植青松,既绿化环境,又防风降噪。这一环保理念,仍然公路和铁路广泛适用。驰道实行官民共享的原则。位于中央位置约7米路面,是VIP通道,产权专属皇帝,便于他快速通过。两边供行人和马车有序通行,快慢结合,尊卑有别。
除此以外,秦国还出现了直道和轨路。直道南至咸阳,北至内蒙,遇山开凿,遇水架桥,遇谷垫土,宽约6米,因少有弯路,故命直道。轨路类似于当时的高铁,不同的是秦国以硬木为枕,平铺成路,马路行驶在轨路上,速度相当快。《史记》中描述的“车同轨”,有了现实的依据。畅通的交通,是春运的有力保障,解决了古人“独在异乡成异客”的惆怅。
图3 古代牛车
改善了春运第二冏,古人紧接着面临第三冏。春运回家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先看看陆地的,当时的交通工具以车为主,分为人力车和畜力车。人力车适合短途出行,有辇、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等,辇是轿子的前身,痴车是运送石头的大木车,独轮车和鸡公车都是独轮手推车,黄包车是清末才出现的,最初由日本进口,又称东洋车。
畜力车是春运长途运输的主力,牲畜主要由牛、马、骡、驴等,通常以马为主。常见车型有轏(读zhàn)车、辎车、安车等三种。轏车是由车辕、两轮、方形车厢组成,源自先秦战车,轻便简单,很接地气,普及率高。辎车的最大优势在于车有帷盖,前后遮蔽,客货两用,在春运时类似于长途卧铺大巴。安车只有政府官员才能享受的高级豪车,不是草根阶层能够享受的。
图4 宋代的文人贵族出行,装备齐全
再来看水路的。春节时期,坐船返乡省时省力,花钱不多,是个不错的选择。问题在于坐船出行,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春节处于冬天最冷的时期,南方河流尚未封冷,北方的河面已经能跑马了。家在北方的童鞋心里苦啊,心疼他们一分钟。
图5 宋朝的水运
除此以外,没钱没势的百姓回乡,只能靠双脚一路暴走,省钱费鞋,劳心劳力。据测算,按行程看,马车最快,每天能达到50-70公里,行船其次,每天30-40公里,步行最慢,每天只能25公里。春运途中的古人还要计算好行程,方能及时回家过年。
春运回家,路费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古代春运第四冏。古代交通运输体系分为官办、商办、民办三种,无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以唐朝为例,运价实行全国指导价,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并且明确了最高和最低限价。
在《唐六典》中记载,客货运输里程有详细规定。具体而言,车载100斤货物,驱车100里,运费是90文。人力驮运100斤,驮运100里,可得100文,如果是山路,上涨到120文,最高不得超过150文,如果是平地驮运,不能低于80文。两人合力驮运,依旧按照一驮收费。水运则便宜得多,黄河、长江以及北京到河北卢龙逆流16文,顺流6文,其他河流逆流15文,顺流5文。
图6 李白(701年-762年)
这样的收费是否合理,看看李白回家过年的遭遇就造啦。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十岁的李白从长安返回老家江油过年。出长安,经大散关,过陈仓,越秦岭,翻大巴山,走金牛道,全程1800里,山路占据了三分之二。李白一行两人,租马和步行相结合,花了30天,总共花了12贯,折合现价,相当于3万元,这只是单程票哦。李白后来官居六品翰林院编修,不过是三个月的工资而已。换成现在,足够买一辆小面包车了。
相较回家过年,留在异乡过年的人,自然是泪点横飞,妥妥的第五冏。隋代诗人薛道衡是山西万荣人。有一年,他从北方到南方办事,误了归期。看着异地浓浓的年味,他由衷地写下了《人日思归》,诗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诗中可以看出,薛道衡写诗时已经年初七,因为没有及时回家与家人团聚,心中流连出无限的思念和乡愁。
图7 溪山行旅图
无独有偶,唐代诗人王湾是河南洛阳人,一生往返于吴楚之间。有一年,他泊船江苏镇江的北固山,被潮平岸阔、青山绿水的壮丽情况打动,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无论古今,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习俗。春运解决了小伙伴们回家过年的心愿,再苦再累,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祝愿将来的美好。归根结蒂,家是一抹乡愁,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千万游子回家的路途中,正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的象征,生生不息,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