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揭秘:古代的官学教育有多完善?

2024-07-14

  古代的官学教育有多完善?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一词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

  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提到古代的教育,很多人只会想到国子监、太学这些高等学府。

  殊不知,除了太学之外,不少朝代还设立了其他官学。以南宋为例,除太学之外还有宗学和武学,三者并称“三学”,同为官方学府。

  绍兴十三年,岳飞的故居被改建为太学。根据功能不同,太学内共分为孔庙、教学区、斋舍区三个部分。孔子庙位于太学以西,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殿内祭祀孔圣。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举办祭典。这一习俗自太学兴建之初便已成惯例。

  太学的课堂便是崇化堂,是教学区的重点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光尧石经阁,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里面收藏着《易经》、《诗》、《尚书》、《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孟子》等藏书,这些都是太学学生的“必修课”。

  至于斋舍区,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吃饭睡觉的地方。太学建设之初,仅有服膺、诚意等十斋。所谓“斋”,和现在的大学宿舍差不多。只不过,当时的住宿条件有限,即便是在太学就读的学生也得睡大通铺,三十个人住一斋。后来随着太学扩建,又增设了十斋。如果这二十间宿舍都住满,太学可容纳的学生约为六百人。

  比较有特色的一处建筑是斋舍前的“射圃”。《周礼》中的“君子六艺”包括射箭,所以在日常学习之余,太学生还会在此地磨练弓箭技艺。

  南宋时期的太学体制完备,祭酒相当于学校的校长,而司业则相当于教务主任。担当教授的,是博士、学正、学录、学谕。

  其中,博士的地位较高,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德行操守的训导。学正、学录是普通教师,在辅助博士进行授课的同时,负责对犯错学生的处罚。

  太学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凡犯错的学生都会遭到严厉的处罚。

  处罚由轻到重,共分为五个级别:

  第一档就是太学内禁止出入,在学校里被软禁几个月;

  第二档是“前廊关暇”,在软禁的前提下进一步限制犯错学生的行动范围;

  第三档是“迁斋”,就是给犯错的学生统一送到一个宿舍,除非原宿舍的二十九名同学联名请求,否则不得放还;

  第四档是迁到“自讼斋”,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将犯错学生孤立,同窗好友不得与其接触。

  最严重的处罚,就是“扑责摒斥,终身不齿”,受到这种惩处的一般都是犯下大错的学生,一般的调皮捣蛋绝不至此。

  武学是与太学相对的,按理说,作为与文学对等的武术教育机构,武学的地位理应与太学等同。然而,宋朝自建国之初,便秉持着重文轻武的发展方针,所以武学并不受重视,只能屈居太学之后。

  庆历二年,朝廷开设武学,第一次总共招募了一百名学生。担任教授的,是朝中懂得军事的文官或武将。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先进行弓箭、骑术的考试,合格者准许入学。

  武学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有意思,就是历代的兵法经典。经过了三年的“纸上谈兵”后,学生们会统一参加“毕业考试”,按照成绩封官。

  到了崇宁年间,武学已被普及到各州,模式与前者并无差别。不过此时的武学参照了儒学制度,以立考选升贡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相比于太学和武学,宗学是比较特殊的。该机构招募的学生,并不是平民学子,也不是豪门子弟,而是赵宋宗室。

  因为,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所以宗学不像太学一样进行自我管理,本身就有教育部的性质。宗学之上,要受到宗正寺的管理。

  绍兴十四年,朝廷于睦亲坊开设了宗学,分为小学和大学。这里的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年龄较小的宗室子弟在这里读《论语》和《孟子》,打好基础。等到他们成长到一定年纪,便会进入到宗学里的大学。

  大学的课程与太学如出一辙,体制的设置也与太学等同。按照原定计划,宗学打算招募大学生五十人,小学生四十人。不过由于来到这里就读的都是皇亲国戚,宗正寺开罪不起,所以但凡有求学的宗室子弟,大多可进入宗学接受教育,并不会受到人数的限制。

  综上所述,古代的官学教育是十分完善的,绝非一些朋友想象的那样,只学习四书五经。历代的统治者都注重教育,哪怕在国力不济的南宋时期,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