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为什么古代的农民很少去开垦荒地呢?

2024-07-14

  古代中国没有鲮次栉节的高楼大厦,只有广袤一览无遗的土地,而且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农业生产为重中之重,古代有着如此优质的先天条件,为何那些穷苦人民,宁愿被地主剥削,也不愿去开荒农田呢?

  古代土地制度

  在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大家一起耕种,然后平均分配,一起繁衍后代。到了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就变成了井田制,正如《诗经》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于是就规定了天下的所有土地都归国家所有,当时的土地分为三种。其一,归天子所有;其二,赐给诸侯臣子,世代继承,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进行土地买卖;其三,这些分封下去的土地,诸侯大夫们需要定期缴纳赋税。

  井田制,顾名思义就是将土地分成多个方块,中间有水沟纵横交错,划分成类似一个“井”字。

  经由秦时商鞅变法之后,将土地制度,更改为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允许将土地自由买卖,在这样的条件促使下,让地主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当时国家有“官田”,也就是从前的井田制,每家每户都需要耕种官田缴纳赋税。在进行土地制度更改后,农民开始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就转变为自耕农,也是当时徭役和赋税主要的承担者。

  当然作为天下地拥有者,皇帝不仅有公田还有私田,耕种的人不能将土地买卖或者转让,只有耕种的权利。而一些世家贵族地主,靠着占有公田转为私田,受到皇帝的赐予,以及买卖土地变成所谓的“地主”。一些没有自己土地或者是靠着自己薄田,无法养家糊口的人,地主们就会将土地租给这些农民,然后通过剥削农民来获取利益,被称作“租佃关系”。

  被剥削仍然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在人类开始进行等级制度划分之后,就不存在公平二字,就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打破了社会平衡的制度,导致了土地所有制,不能被合理地进行分配,这样就使得人类等级分类愈发森严。而天下如此多的土地,农民却不敢轻易开垦的原因,就是在土地所有制的分配之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土地都已经被明确标上记号,归好了分类。这些土地大多属于帝王,是皇田,其次是被赐予土地,可以进行土地买卖的地主。

  最后才能分配到农民手中,而且大多都是薄田,很难种活植物,而且土地很少,缴纳完赋税都无法养家糊口。若是有农民想要去开垦无人之地,去开荒田地,无论这块土地有没有被人占有,都是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刑罚处置。

  因为无论是有没有被使用的土地,都是要么属于君主,要么属于地主,想要开荒必须经过土地主人的同意。而且古代刑罚,让人恐惧万分的就是,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双重折磨,所以令人生畏。这些农民宁愿去给地主卖命,被肆意剥削,也不敢轻易去开垦荒地。但到了天灾人祸、灾荒频发的年代,官府就会根据情况,让农民们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挽救粮食不足的情况。但开垦荒地本就艰难,加上天灾的影响,开荒就变得愈发艰难。首先,开垦土地需要分析土地的土质,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若是不适宜植物生长,那么就算费尽心力开垦出来,也没有办法使农作物收成变好。

  其次,农作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资源,平时开垦土地,都需要找到附近有水资源的地方,更别说在旱灾缺水、洪灾农作物被泡坏,这样的情况下去开垦荒地,依照当年的技术,任凭谁也办不到。

  最后,农民们缺乏开垦荒地的实用工具,当时除了人工种地,还有牛作为不可或缺的的劳动力之一,因为人的体力以及力量都是有限的,而数百斤的牛就可以大大的解决这一问题。但在那个年代,这样节省时间和人力的劳动力,自然价格不菲,连官员的月例都需要节约开支来购买,更别提普通的农民。

  到后来随着农田的开垦范围扩大,对于牛的需求增多,价格开始暴涨,导致连官员都无法支付购买牛的价格。而且开垦荒地的时间周期比较久,而历朝历代都会征收赋税,农民们可能开垦完荒地之后,无法缴纳赋税。于是农民们不敢铤而走险,所以宁愿被地主剥削,都不愿开垦荒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