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起义军没有朝廷支持 起义军是如何获得补给的

2024-07-14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起义军如何获得补给?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统兵打仗都是一件十分烧钱的事情。要想维持一支一定规模的军队,不仅需要解决最基本的兵器、盔甲,还要解决人吃的口粮、马匹吃的草料、士兵的军饷、治疗伤病的药物等等一系列物资,这还不算士兵的伤残抚恤金、阵亡抚恤金等,只要军队一开拔,每天的开支都是天文数字。

  如果是正规军,有政府在背后撑腰,只需要皇帝一声令下,完备的行政机构就会开始迅速运作起来,各地军户、驻军集结开拔,除自备武器装备以及口粮外,其余所需钱粮、武器装备等从各地府库当中调拨,如有不足的则进行采买、强征,即便国库不充盈,也可以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获取粮草补给,维持军队开支。

  但起义军不一样。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尤其是历朝历代的末期,更是农民起义爆发最频繁的时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民们被统治阶级剥削得活不下去了,横竖都是死,与其坐以待毙被不断剥削致死,倒不如拿起武器反抗死在战场上,运气好了兴许还能博得一个万户侯。

  他们一无所有活不下去,自然也不可能带去多少财物维持开支。而且在足够强大之前,起义军时刻面临官军围剿,虽然中途会有流民不断加入壮大军队,却无法获得稳定的补给,如何解决军队开支就成了起义军领袖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第一种办法就是四处掠夺

  起义大多发生在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所以参加起义的老百姓们对于地主老财、地方官僚们是恨之入骨,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抢钱、抢粮、抢一切。

  所以当他们攻下一座城镇后,往往直接打开当地富户、官署的库房乃至直接进入当地百姓家中进行大肆劫掠,将当地劫掠一空之后迅速转移,直到打下下一座城镇,然后周而复始,如同到处肆虐的蝗虫。

  这主要还是因为起义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对于起义之后的战略发展方向没有很好的认知,加上时刻处于官军围剿之下,很难长期在某地常驻,无法获得稳定补给,因此经常出现那种四处掠夺最后灭亡的情况。

  这也是大部分中国古代起义军常用的补给办法,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寸草不留,好处十分明显,可以让起义军保持机动性,但坏处也十分明显,起义军的军纪十分糟糕,不仅得罪了士绅官僚,更彻底得罪了本来支持他们的百姓。

  同时这种方法也使得起义军的补给线十分脆弱,一旦官军提前坚壁清野进行全方位围剿,那么起义很容易就失败,无法长久。

  隋朝末年的瓦岗起义就是靠着抢了隋朝的两大粮草才解决了最重要的粮草问题,得以长时间抗争。

  唐朝末年的黄巢更是通过掠夺来进行补给的典型。黄巢义军虽然辗转全国各地打击唐军,给了腐朽的唐王朝最致命一击,但始终没有建立有效的根据地,而是一路走一路掠夺,为了保证军队补给甚至杀人做军粮。

  而明朝末年李自成早期也采取这种掠夺的办法为起义军筹备补给维持开支,但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下溃不成军,最终遭遇失败躲入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若非后来转变策略,恐怕也只会像他的前辈们那样最终在官军的围剿下惨败,更别说打下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自缢景山了。

  第二种办法就是前期掠夺,后期转型正规军,建立根据地自给自足

  这种办法也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中比较常见的,那些能够坚持数年、十数年乃至成功开创封建王朝的起义军,往往都是采取这种办法。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中,起义军前期便通过攻打城镇掠夺官署、大户的库房来充盈军需,他们的军纪非常好,严格禁止下属掠夺百姓,因此得到了百姓支持,军队物资补给也从前期的掠夺转为百姓支持,打得王莽大军大败而回。

  只是起义军中缺乏有战略眼光的领袖,因此被刘秀等封建地主阶级攫取了胜利果实。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也是如此,太平军在金田起事之后一路辗转作战,军队所获物资补给大多来自于对所到之地的掠夺,到后来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根据地,除了继续实行集中财物的圣库制度外,也开始效仿清朝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百姓征收苛捐杂税。

  要说最成功的例子,自然就是朱元璋了。

  元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终于导致了红巾军起义。但早期红巾军获得粮草补给的做法跟失败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区别,都以掠夺为主,而且军队在攻破城池后经常扰民滋事,掳掠妇女,影响极坏,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走上那些前朝的老路。

  后来郭子兴病逝,属于朱元璋自己的部队才开始慢慢壮大。他在浙西驻扎期间采取了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在攻占应天后开始推行屯田法,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并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最终赢得胜利,建立大明王朝。

  第三种办法,就是得到老百姓普遍支持,由老百姓提供给养

  这种其实往往是一支起义军最开始获得给养的办法之一。

  因为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一开始的时候都是由那些没有活路的农民组成,他们打出的口号,往往都是“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带有非常浓厚的希望建立一个人人温饱、人人平等没有剥削的和平世界的愿景。

  这种想法恰恰也是当时很多贫苦百姓内心最真诚朴实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参加起义之后可以建立这样的美好世界,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亲自参与,也往往会拿出家中的粮食等物资来资助起义军。

  刘邦斩白蛇起义之时,就得到了沛县百姓的支持,推举他为沛县县令、沛公,而刘邦也确实做到了对占领地的秋毫不犯,军队纪律也十分严明,凡是进城不许烧杀抢掠,得到百姓爱戴支持,最终成功夺取天下。

  当年李自成在起义早期,往往也是如同蝗虫一般跑到哪就吃到哪,但在明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下遭遇失败,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若非清军入侵,恐怕李自成就得成为明军刀下亡魂了。

  后来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赈济,并喊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一改蝗虫流寇的作风,得到百姓大力支持,这才得以推翻明朝统治。

  可惜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打下北京之后原形毕露,在京城中大肆烧杀抢掠,军队内部严重分化,争权夺利严重,最终败于清军,就连李自成自己也被当地民兵武装杀死。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好的后勤工作是一支起义军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后勤工作的好坏,也往往与百姓支持息息相关,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起义,往往都是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那些失败的,也往往跟失去百姓支持密不可分。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失去百姓支持的政权,即便再兵强马壮,又能够坚持多久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