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译文
一、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王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法,后来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导、王敦都精于书法。王导还将有“江东法帖之祖”之谓的《宣示表》传给王羲之,可见对王羲之书法才能的器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够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终于“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有人要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首先,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钟繇的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张芝的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比如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但与王羲之相比,却显得有些不自然。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征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贴》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二、《十七帖》的笔法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一”二字。 5。短横。《十七帖》中短横很多,写法要根据字形的需要而定。 6。多横。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 7。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8。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
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
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l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这封信的用意是期待您能回信。天鼠膏治耳聋,是不是真的灵验?如真的有效,则是我需要之灵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
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得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足下今年刚好七十岁吧?知道你身体很健康,这是大可庆幸的事。推想你会勤加保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我即将六十岁了,按照一般的人生规律,能活到这个年纪也不容易,算是我的大幸。但担心往后的身体变坏,可能会窘局难堪。正是这个原因,我想近快到你蜀地,一游汶岭。这不是随便说一说的,足下你尽管多加保养身体,等着我来游的这一天。不要以为是虚言,如果能完成我们这一计划,可以说是当今的一段奇事了。(正字是王羲之祖父讳,故改为政。初月帖中同。)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去年夏季您送致的邛竹杖,都收到了。此间士人中许多人年纪已老,我随即将这些邛竹杖分送给他们了,并告知他们是您从遥远的益州送来的。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您那儿山川奇异,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当请您迎接,如果迟误这一机会,真当以日为岁了。您镇守巴蜀,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真想趁您还在巴蜀任上是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那才是不朽的盛事。
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
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近来京中情况清静平和,想到您这次出使回来,当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了。桓公闻信后表示欣慰,并期待您尽快地担负起使命来。谢无奕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没事。谢仁祖过世之后,我日前寻访他的住处,心里有无限的悲酸难以表达。
另,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一段为谯周帖末段,误移至此。
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嫁给胡母氏的堂妹一切平安,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会稽)大约七十里地。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前去问此来信,并没有此信的消息。
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
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母所生。现在孩子们婚嫁的事情基本完成,就差一小儿还没有完婚了。等到小儿办完这桩婚事,我就可以放心现在我的孙辈和外孙辈共有十六个孩子,足可以让我感到眼前欣慰了。足下你对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这些情况一一都告诉给你。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译文:听说谯周有个孙子谯秀,他隐居不仕,现在就在您那儿,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具此志节?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示。
译文:听说有汉代讲堂一处,不知是汉代何朝帝王所建立,更知其中壁画,三皇五帝以来事迹应有尽有。画得又极为精妙,那里现在有擅长作画之人吗?我想请人摹取一份,行不行?请来信细说。
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
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具(一一)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
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
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
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
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
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