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威胁秦王两次,为何没有被处置呢?
秦国统一华夏,攻灭六国,非一世之功,而是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秦国历经了六世七代人苦心经营,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是六世七代呢?
因为其中一位君主活的时间太久,以至于他的儿子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故不能把他的儿子当作一世来计算。这位君主就是秦昭襄王,他活了整整七十多年,在中国古代平均年龄并不高的情况下,能活那么久,此人还真让人心服口服。
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如果用五个字概括此人对秦国贡献的话,那么“促秦成霸业”就是最恰当的描述。但秦昭襄王却在同一人身上栽过两次跟头,原因何在?不是别人太强而是他眼里只有国家。秦昭襄王堪称秦国一代强君,竟然被同一个赵国臣子连续威胁两次而不发作,其实也并不是因为他怕死。
秦昭襄王继位初期,虽然朝政一直被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把持着,但是自己毕竟是秦国的一国之君,此时的秦国也是战国一等强国,单单国君的名头都会让别国畏惧。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实力不够,怀璧是有罪的,秦昭襄王听到了这个消息,决定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秦王肯拿城池换一个玉璧,这明眼人一看都是假的,当然赵国也不会相信是真的,但是强权就是政治,给吧,自己没面子,不给吧,秦国又有借口攻打自己了,这让赵王很烦躁。这时候一个叫蔺相如的出现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襄王展现的可是一个十分懦弱的形象,被蔺相如威胁的一愣一愣的,我们接着来看秦昭襄王第二次在蔺相如面前栽的跟头。
渑池会盟中又被蔺相如威胁。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完璧归赵后的第四年,此时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秦国攻打赵国也没讨到多少便宜,就想通过外交手段削弱赵国,于是秦王就约赵王在渑池见个面,喝点小酒。这让赵王很是畏惧,因为秦昭襄王最擅长的不是请人喝酒,而是借着喝酒的幌子把人给扣押不放了,还可能面临被杀头的危险,楚怀王是如此,孟尝君是如此,平原君也是如此。
这次蔺相如又站了出来,决定陪着赵王走一遭,到了渑池之后,秦昭襄王又看到了蔺相如这小子,两眼都直了,或者秦昭襄王的酒品不好,喝玩小酒就不提结盟的事,而是让赵王给自己鼓瑟,赵王无奈只能如此做。蔺相如看到赵王被侮辱不干了,就用血溅五步威胁秦昭襄王给赵王击缶,光脚的自古不怕穿鞋的,秦昭襄王也不可能真和蔺相如拼命,本来想着扣押赵王的他看着蔺相如的不要命和廉颇率军在远处的支援,只好作罢,当真和赵国订立了战国时最不值钱的互为同盟永不侵犯的条约。
这两次被威胁秦国都是最大得利者。
我们看了这两个故事,似乎秦昭襄王就是一个软蛋的形象啊,但其实秦昭襄王绝对不是一个怕死之人,纵观秦昭襄王的一生,似乎还没有怕的人,连楚怀王他都敢把他囚禁在秦国到死,想捏死蔺相如其实也易如反掌,那么为何,秦昭襄王没这么做呢,这是因为秦昭王没觉得自己吃亏。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的完璧归赵,秦国真的想要和氏璧吗,其实并不见得,要秦国用1座城池换,秦国都不会换,更别说用15座换了,虽然最后和氏璧没有得到,但是秦国也没有损失什么,无非只是秦王丢了一点脸,秦王不杀蔺相如也能更好地维持秦赵表面上的平静。
渑池会盟秦国得到的利益就更大了,这对秦国来说是一场不会输的会盟,如果没有蔺相如那么秦王扣押赵王,从而削弱赵国,有了蔺相如虽然没有扣押赵国,但是秦国得到的利益更大,因为它成功的稳住了背后的赵国,能一心一意攻打楚国而无后顾之忧了。
秦国稳住赵国之后,对楚国发起了猛烈地进攻,白起率军直接杀入楚国腹地,把楚国的国都都给攻破了,从而占领了楚国西部大片疆土,可以说这两次看似是秦王个人的丢面子,但秦国都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