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作为开国谋主,为什么名气不大?
赵普,字则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帝王诞生于赳赳武夫金戈铁马的野心中,
更存在于一个谋主精心布局的计划中。
开国谋主从古自今都代表着谋士的巅峰,如西汉之张良,蜀汉之诸葛,大明之刘基。
煌煌大宋以武立国却开启了华夏历史的文治新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开创谋主却始终无法跻身华夏顶级谋士之列,享万世之景仰。她甚至在历史长河中存在感极低,他就是赵匡胤的心腹——赵普。
“不学有术”的投机主义者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宋史·赵普传》
赵普初为小吏,才学不显,却在油滑小吏的位置上通达了人情世故和抓机会的眼光。
后周显德三年,赵匡胤袭取南唐淮南重镇滁州,赵普被一纸调令调去了滁州,任军事判官一职,此时赵匡胤已是后周军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成为赵匡胤的幕僚而攀上大树,是赵普的第一个人生目标。
结果赵普到达滁州后,恰逢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病重,此时赵普舍下一切事务,通过对赵父衣不解带的朝夕侍奉,成功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并顺利跻身赵匡胤的幕府。
“不学有术”的赵普能办实事,但缺乏萧何、张良式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战略格局。因此在赵匡胤的幕府中赵普并不突出,所幸赵普在这里又找到个“志趣相投”的人,那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一样文不成武不就,一样擅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赵匡胤非常信任这个弟弟。
赵普和赵匡义组成了赵匡胤旗下“哼哈二将”,显德五年,赵普成为了赵匡胤幕府中的掌书记,这是幕府第一文人的职位。此时的赵普和赵匡胤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赵匡义和赵普两人不擅军政,于是两人凑在一起只干一件事——交朋友。他们促成了赵匡胤与后周军中九位实权将军成立了以“匡扶社稷”为己任的义社,十人更是仿桃园结义结拜成了异性兄弟。后周八成军队的实际掌控人成为一个社群的兄弟。
然而后周皇帝柴荣亦是一时人杰,威望如日中天,如果赵匡胤敢把刀口对准柴荣,他这九个兄弟大概率会先砍了他。
而世事往往就这么凑巧,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英年早逝,仅留下七岁的继任者柴宗训。这是个绝佳的时机,赵普与赵匡义策划并执行了一场盛大的演出——“黄袍加身”,将赵匡胤送上了世界上最尊贵的位置。
这是一场几乎没有血腥的政变,而这场和平得甚至有些“温情”的政变背后,却是赵普准备已久的一盘大棋,这场政变中后周朝廷从军队到京城禁军再到宫廷守军的统帅不知不觉地都被赵普拉入了棋局。
这是一场有些“人情世故”的政变,赵普则为赵匡胤编制了这套“人情网”
做到皇帝心坎里的宰相
并不以文才出众的赵普在成为大宋这个新生帝国“隐形执宰”(名义上三位执宰是后周三相,但只是非常之时赵宋用来装点门面的摆设)之时,参与了这个新生王朝的各项制度的制定,他的才能也许不够成为一代贤相,但赵普也有自己的一套执宰方式。
才能不支持赵普成为治世能臣,那就只能做佞臣了,但是赵匡胤雄才伟略,做简单的佞臣风险太高。于是赵普重操黄袍加身旧事,决定做一个新时代的“佞臣”,为皇帝做他想做又不方便做的事!
赵匡胤是武人篡位得的皇位,所以武人乱政一直是他最担心的事情,然而大宋高阶武将都是他的义社兄弟,将他们“良弓藏,走狗烹”赵匡胤实在于心不忍。
于是赵普帮赵匡胤主导了“杯酒释兵权”,“稍夺其权,制以钱粮,收其精兵”十二字方针字字说到赵匡胤心坎里去了,赵匡胤在台前解决了义社十兄弟这一帮军队实权大佬后,赵普在幕后设定了复杂的中央结构改革,总结而来就是“以文制武”和“冗官”。
建隆三年(962年),赵普正式升任检校太保、枢密使,正式主管枢密院。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从未单独带过兵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任命,赵普开启了华夏此后以文制武的先河。
通过以文制武,彻底打压了武将自古以来拥兵自重的传统,将军权从赳赳武夫手中夺下。绝了天下造反者的根本权力。
那么文官难道就不能造反吗?赵普这里从主观和客观上给皇帝加上了“双保险”。
首先文官入仕必经科举,先由儒家以数十年为如一日的教诲培育了文官忠君之心,再则文官造反在逻辑上违背了儒学忠君的根本,这种自相矛盾让文官无法为自己造反的合理性自圆其说。武将则不然,造反对于武将,就是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通过道德和舆论给文官上了一道枷锁后,赵普祭出了他的另一个奇招——冗官。
通过极其复杂的官员任命,最大程度上去除官员独断的可能性。打个比方就是原来调动一支部队可能三个人签署调令即可成型,在赵普改革后可能要三十三个人,这样如果有人有不轨之心,想造反确实太难了。
要凑齐足够的军队来造反,赵匡胤只需结交义社十个兄弟,而在宋朝可能需要结交多达千人,如果都有人进行这么大规模串联了,大宋中枢还没反应过来,那么这个国亡得也不冤。
当然这道“冗官令”,让天下小吏开心坏了,事业单位直接扩编数倍。同时这种冗官造成了宋廷巨大的财政负担和极低下的行政效率等后遗症,这也让大宋在群体性事件的组织上(如军事)的能力,一直饱受诟病。
同样因为组织效率的低下,导致朝廷对民间的干涉动作难以彻底反映下去,这样反倒让大宋成为对民间经济干涉最少的朝代,让大宋民间经济呈现空前的繁荣。
最擅钻营的宰相
更体现赵普钻营能力的一个事情就是赵匡义时代的“金匮之盟”。
虽然处处做到赵匡胤心坎里去,但是对赵匡胤来说他更需要能力更强的人,赵普在赵匡胤时代后期被罢相外放闲职。此后赵匡胤于宫中离奇死亡,赵匡义继位,徒留下“斧声烛影”的千古疑案。
兄有嗣而弟继位,立时流言蜚语满天下,而赵普适时地又出现了,他提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说法,据赵普所言,当年二赵生母杜太后在世时曾召集了二赵与赵普四人密议,商量以后赵匡胤死由赵匡义继位,并将此事记录存档在金匮之中,现在杜太后和赵匡胤已亡,真相只有赵普一张嘴了。赵普这一出帮赵匡义解了大围,赵普再次登上相位。
此后还是因为能力不足,赵普再次被罢相,恰逢赵匡义主导的“雍熙北伐”大败,赵匡义进退两难,退兵就要承认失败,进军实在打不过。赵普再次神奇地出现并上表阐述了一个概念:“兵者凶器也,不兴不义之兵”。侧面表达了赵匡义在北面没有败,只是在他不兴不义之兵的感召下幡然悔悟而退兵,这又给了赵匡义一个大大的台阶。聪明的赵普又一次做到皇帝心坎里去了,从而再度复相。
但此举的后遗症就是大宋君臣承认了收复幽云的民族梦想是“不义之兵”,赵匡义再无北伐的理由,而赵匡义故去后,随着大宋黄金一代的凋零,这个帝国永远失去了幽云十六州。
最特殊的开国功臣
万世文臣按道理应该对赵普顶礼膜拜,正是因为赵普的设计,一个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帝国形成了,文官彻底超越了外戚、武将、宦官成为一枝独秀的政治群体。但为何赵普在史书中如此低调,近乎无人提及呢?
因为赵普并不符合传统文人的价值观,首先赵普小吏出身,粗通文墨,并不被寒窗十年的传统文人所认可,他们不认为赵普代表了文臣。其次赵普于军国之事缺乏建树,值得一提事迹,在士大夫看来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史书中明确记载赵普对军国大事最有名的一次献策,在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好主意。
后周柴荣曾定下了先北后南的战略,因为幽云丢失时间不长,人心向汉。柴荣的最后一次北伐历时四十二天,幽云汉将纷纷投降,迅速收复幽云三关三州(最后守住的只有莫洲、瀛洲,这也是两宋四百年唯一收复的两个州),若非柴荣突然重病,全复幽云也未可知。
然而赵普却给赵匡胤献上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稳扎稳打之策,待到赵匡义即位后首次北伐幽云之时,幽云丢失已近五十年,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这时的幽云汉人出身于契丹年号,食契丹之禄,忠契丹之事,失去了宝贵的群众基础,这导致了幽云不可复。
总的来说,赵普军政生涯五十年,对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是有贡献的。然而由于学问不多,谋划之事不够深远,大有曲意奉承之嫌。但不得不说赵普的一生,却为千千万才华普通的人,提供了一套优秀的人生模板,读懂赵普,普通人也许不会普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李世民是如何打消对房玄龄的怀疑的呢?
- 下一篇:隋朝为何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