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訢德才兼备,道光为什么不选反而立残疾愚钝的咸丰为继承人,若奕訢继位能否挽救清朝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它的衰败很多程度上都是因为内部的腐败,以及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的不作为导致的,那么奕訢德才兼备,道光为何不选反而立残疾愚钝的咸丰为继承人,若奕訢继位能否挽救清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说说道光为何不选择奕訢做继承人。
小编认为道光之所以要立奕詝,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詝子凭母贵。
孝全成皇后并非生了奕詝之后才受到道光的宠爱,而是她从进宫始,就一直很受眷顾。
据《清史稿》记载,孝全成皇后16岁的时候,以秀女的身份入宫,凭借清丽脱俗的气质吸引了道光,并从嫔的起点开始晋级。
按说不少能选进宫的,基本上也就是从答应开始,也就比宫女好那么一丢丢的身份做为起点,实在长得不错的才被封为贵人。
此后她又不断得到晋升,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晋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了。
所以,孝全成皇后起点比别人高的原因,全靠她自己。整个清朝论谁晋封得最快,那非她莫属,并且人家还真是没有靠什么育嗣有功啊这样的由头。此情此景,只能说道光对她是真爱啊。
正是因为道光宠爱孝全成皇后,所以道光十一年,孝全成皇后生下奕詝,道光老来得子,对奕詝的关注和疼爱那就非同寻常了。
后来,由于道光是个直男,凡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统摄后宫后,工作上诸多让他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说大事小事都要他说了算,孝全成皇后天天被批评,内心极度压抑,最后郁郁而终。
这事让道光颇有些觉得对不起她,所以在立储的时候,立奕詝为储君,难免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二,奕詝是实际意义上的长子。
清朝在立储的制度上,一直是立贤不立长。但由于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康熙起,都曾有过立嫡子为继承人的举动。
道光自己就是嫡次子,由于嫡长子早夭,他便成为了实际的嫡长子,而他之所以能继位,正是守成的嘉庆帝特别看重嫡子的缘故。
因此道光继位后,由于皇长子、皇二子和皇三子的相继去世,皇四子奕詝成了实际上的长子,再加上生母又被晋封为皇后。因此奕詝的嫡长子的身份在无形中得到了大家的默认。而道光亦将他视为自己嫡出的儿子,选他为继承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第三,遵守“立贤”祖制。
前面说到清朝有“立贤不立长”的祖制。
康熙立储的时候,先是立嫡子胤礽为太子,后来废掉他后,又以贤为标准,最终立了“仁孝”的皇四子胤禛为接班人。
由此可见,“仁孝”也是作为接班人的考核之一。
奕詝虽说资质平庸,各方面都不如奕,但他有个好老师杜受田,另外他还是个好演员。为什么这样说呢?
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
一个故事说的是道光带皇子们去打猎,想看看他们的骑射能力如何。
这是奕訢的强项啊,所以奕訢撸起袖子使劲干,等活动结束的时候,成了当天捕猎最多的皇子。
奕詝两手空空,根本就没有去捕猎。
道光很纳闷啊,于是问奕詝。
结果奕詝说,正是万物生发的春天,许多动物的腹中都有幼子。此时去捕猎,不光死掉了成年的猎物,而且连它腹中的幼子也遭遇不幸,想想,实在是于心不忍。
道光一向想做个明君,听了这话,当然觉得好有道理,奕詝仁爱。反过来捕猎最多的奕訢就成了残忍的代表。
也正是如此道光才会选择咸丰作为继承人。
那么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奕訢继位,他真的 能挽救清朝吗?
首先,道光帝是很认可六儿子奕訢的,只不过心里总觉得对不住四儿子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最终咬牙立了老四。
但是,道光皇帝驾崩前留下的遗诏中,右起第一行写的是“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第二行才写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在传位诏书中,同时写了两个皇子的名字,并且是先封亲王,后立太子,这种事在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这也足以说明,道光对皇六子奕訢是非常看重的。
不过,完全否定咸丰皇帝在位的11年,对咸丰也是不公平的,首先要说的是国家大势,这已不是某一个人能改变得了的,哪怕他是皇帝。
清兵入关,断送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机会,又把中国拉回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没有丝毫的创新。而同时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到了所谓的乾隆盛世时,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再加上法国、沙俄,都开始向东掠夺,盯上了清朝。
此时的清朝有什么呢?工业几乎为零,武器多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当然也有一些接近西方的武器装备,但和西方的武器比起来,差了不知道多少代。第一次鸦片战争,让沉睡二百年的清朝人认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有识之士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技术。
但是,历史的惯性是很难一下子扭转的,咸丰在位期间,洋务运动虽然开始有了一点萌芽,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英国、法国、沙俄、美国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时间差,在咸丰在位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朝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即便如此,西方依然不满足,咸丰九年,英法侵略者在大沽口被击败,咸丰尽毁《天津条约》,引来了英法联军的大举入侵。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热河,命恭亲王奕訢留京议和。最后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并承认了之前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奕訢的觉醒,是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此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和咸丰都还年幼,认识不到这场战争的意义,而道光帝和朝中大臣同样如此,他们还是习惯性地把这次战争看作是沿海地区的一次小冲突,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态度不够强硬。所以,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清朝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反而变得更加僵化保守,国力不可避免的衰败,这就给了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
如果是奕訢当了皇帝,他恐怕也很难阻止英国、法国、沙俄把清朝当成鱼肉,按在菜板子上用大刀片子“咣咣”地剁。道光皇帝只能说死的是时候,他如果再活10年,他儿子咸丰或是奕訢所遇到的惨痛历史,他一样也逃不了。所以,如果奕訢取代咸丰,成为大清朝的皇帝,在大势上他也是改变不了什么的。
对于西方的侵略,奕訢做得不会比咸丰更好,但总归可以好一些。毕竟,咸丰帝逃跑实在是一招臭棋,把快散了架的人心弄到更加不可收拾。而如果奕訢当了皇帝,他应该不会逃跑,而是坐镇北京,稳住一定的局面,英法联军在北京也就不敢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了,之后在与英、法、俄、美的谈判时,奕訢也能掌握更多的牌面,不至于像咸丰帝那样被动。
再说对内,也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问题。 太平天国起义闹得轰轰烈烈,从广西金田出发,过湖南、湖北,杀向安徽,最终定都南京,掀掉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咸丰帝也确实调遣大军围剿太平天国,但成绩烂得一塌糊涂,连曾国藩这样的牛人,都差点被太平军逼得跳河自杀。咸丰在位11年间,太平天国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至少在江南,还是让清朝看不到有多少取胜的希望。
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早期,犯了很多错误,归根结底还是咸丰帝不会用兵导致的。如果是奕訢当皇帝,以他的军事才能,不会像咸丰帝那样束手无策,太平天国也就不会发展得那么迅速了。
还有,奕訢当皇帝要比奕詝当皇帝更符合清朝的利益,也就是个人的问题。咸丰帝是个大色鬼,即使国势如此衰败,还和几个来路不明的女人打得火热,弄得乌烟瘴气。
奕訢在这方面做的就相对较好,不像四哥那样沉缅酒色,而且,如果奕訢当了皇帝,慈禧就基本不可能进宫。
慈禧不说长得有多漂亮,至少符合咸丰帝的口味,但如果是奕訢当皇帝呢,他还会看上慈禧吗?希望不大。
就算奕訢看上了慈禧,也不至于只生一个儿子。要知道,正是因为咸丰只有载淳一个儿子,作为载淳生母的慈禧才有机会垂帘听政。
而且,奕訢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如果当了皇帝,不至于像四哥30岁就驾崩了。奕訢一直活到1898年,活了65岁,至少能当30多年的皇帝,儿子们也都长大成熟了,就更没有慈禧什么机会了。
因此,如果奕訢当了皇帝,虽然在外交上改变不了被列强欺负的现实,但在内政上,绝对要比咸丰做得好,尤其是不会让慈禧乱政,晚清也就不会出那么多荒唐事了,让大清再多存在几年,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