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学府,究竟是怎样的?

2024-07-14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稷下学宫’这个词。

  按照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战国时期齐国开办的这座稷下学宫,不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

  简单来说,稷下学宫就是一所战国时期的大学。这里由齐国直接提供运营经费,并且从全天下范围内,招收高水平的学者做老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让他们自由的研究学问。

  受邀而来的学者,在学宫担任稷下先生,基本类似于今天的大学教授。而学宫的校长,则是被称之为‘祭酒’,一般由学者之中最为优秀的人来担任。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荀子’,就曾经长时间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而在很多野史小说当中,这座稷下学宫,更是有着无数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也让这座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多了很多的神秘色彩。

  那么,历史真实的稷下学宫,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为什么战国七雄当中,唯有齐国,能开办稷下学宫这种官办大学呢?其他国家为什么就没搞出类似的大学呢?

  这些问题,其实还得从战国时期的历史大背景开始说起。

  战国初期,随着三家分晋结束,原本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演变成了‘韩赵魏’三国。在这其中,魏国从晋国独立出来之后,首先开始进行了变法。

  当时魏国在位的国君,是魏文侯。这个魏文侯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国君,他不光主导魏国,彻底完成了瓜分晋国的过程。而且,早在魏国彻底独立之前,魏文侯就注意到了人才和变法改革的重要性,开始积极从各地招募人才。

  正是因为魏文侯积极招揽人才,魏国在开国之初,就有了足够的人才储备。所以,魏国开国之后,才能迅速进行著名的李悝变法。而变法之后的魏国,则是国力迅速飙升,逐渐成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魏文侯当时招揽人才的行为,或许真的只是为了让魏国强大。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行为,却给历史带来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首先,魏文侯这种招揽名士人才的行为,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打破常规的。因为以往在春秋时代,各国都是施行世禄世卿制。也就是说,只有贵族之后,才能做官。至于说国外来的人才,则是很难做官。

  但是魏文侯当时的行为,却打破了整个传统。再加上后来魏国的变法,又特别成功,让各国纷纷效法。所以后来,随着各国纷纷招揽人才,一股养士的风潮,就开始逐渐形成了。

  没错,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其实就是从魏文侯这里开始的。

  其次,当时魏文侯为了招揽人才,还把孔子的学生子夏,请到了魏国。为了表示对人才的尊重,魏文侯本人,还特意拜子夏为师。此后,子夏带着自己的门人弟子,在魏国的西河郡开始讲学。后来很多慕名而来的学者,也都逐渐聚集到了魏国的西河郡,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的成型,再加上养士之风的开启,导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迅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核心。无数饱学之士,纷纷到魏国来宣传自己的学说。而那些求学的士子,也纷纷来到魏国求学。

  对此,其他国家自然也非常眼红。谁都看得出来,这种文化中心的地位,会给魏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所以,在当时那个时代,其他几大强国,也都想着用各种手段,取代魏国的文化中心地位。

  但可惜的是,在战国初期数十年的时间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强国,能撼动魏国的文化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其他几大强国,单以国力来说,都远不如魏国。所以,只有魏国能够给这些学者,提供相对安稳的物质待遇,以及相对和平的研究环境。至于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短板。

  国内和平,有钱,这是魏国维护自己文化地位最核心的法宝。而且,这个道理其实不光是适用于战国时期。哪怕到了现代,这个道理其实依然适用。

  不过,几十年之后,到了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在位时期,魏国这种文化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了。

  这事其实也不能怨魏惠王,主要是在之前的几十年当中,魏国的成功经验,实在是太让人眼红了。所以,在这几十年当中,其他几大强国,开始不断照抄魏国的先进经验。到了魏惠王在位时期,集中开始爆发了。

  在魏惠王时代,各国开始纷纷进行变法。比如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经过变法之后,魏国在制度上不再领先于其他国家,再加上魏国之前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四面开战。所以接下来,魏国的日子就难过了。

  尤其是秦国和齐国完成变法之后,几乎开始同时从东西两面,夹击魏国,让魏国很难集中精力应敌。所以最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当中,魏国被齐国击败,损失惨重。同时,秦国又大举进攻魏国,最后夺取了整个河西地区。

  这几场战争打完之后,魏国的霸主地位,瞬间就没了。而随着魏国的国力暴跌,接下来,魏国再想维护自己文化中心的地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这时的魏国,既不能给那些学者提供优渥的物质待遇,也不能给他们提供和平的研究环境。

  所以,随着魏国丢掉了霸主地位,原本在魏国生活的那些学者,开始逐渐离开魏国。在这个时候,这些学者就开始面临一个新的选择:接下来大家到底要去哪里呢?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稷下学宫出现了。

  之前齐国那边,进行变法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改革措施,就是建立这座稷下学宫。因为齐国的统治者很清楚,想要完成改革,就必须有足够多的人才。没有人才,单凭齐国高层努力,变法和强国,都是空中楼阁。

  除此之外,当时齐国高层设立稷下学宫,其实还有一层目的,那就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政权合法性’。很多人都知道,齐国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内部的田氏家族,异军突起,最后篡取了齐国。

  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田家虽然控制住齐国,但却缺少一定的政权合法性。而当时稷下学宫的设立,也是田家高层,想要为自己正名的一个做法。

  稷下学宫刚刚建立的时候,影响力其实还仅局限于齐国内部。但即便如此,在建设稷下学宫的时候,齐国高层依然下了血本。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显示,稷下学宫的遗址总面积,已经超过了四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一百个篮球场那么大!

  所有稷下学宫的学者,一律由国家按时发工资。根据学术水平不同,待遇不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者,齐国不但工资给的极高,还直接送房子,给奴仆。而且,在稷下学宫表现出色的学者,可以直接进入齐国政府任职。水平较高的学者,更是可以直接进入齐国高层!

  这个待遇,其实已经很夸张了。

  而接下来,在稷下学宫开办之后,没过多少年,魏国就被齐国和秦国打趴下了。而魏国衰落之后,原本在魏国做学问的那些学者,开始迅速向齐国转移,最后逐渐汇聚到了稷下学宫。

  当时从魏国流出的这些学者,之所以选择了齐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和齐国相比,秦国当时虽然也在崛起,但是秦国的名声不太好。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堵住秦国东出,一直在散布秦国就是‘野蛮人’的说法。到了战国时期,虽然大家对秦国的印象稍有改观,但传统印象依然还在。

  而且,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完成之后,玩的是法家耕战一体的那一套,也没有稷下学宫这种地方。所以,秦国尽管当时已经崛起,对大家的吸引力依然极为有限。

  而秦国之外,楚国地处南方,当时中原文明的核心在北方,很多学者也不喜欢南方的气候条件。再加上楚国高层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占据,对外来人才的态度,也不是特别友好,远比不上齐国。韩国地处四战之地,经常被其他国家打到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不够和平。

  燕国地处北地,太过寒冷,而且经济条件也不如齐国。至于赵国,赵国虽然离魏国很近,但是赵国走得是高度军事化的路线,对这些喜欢自由的学者,也不是特别友好。

  如此一来,大国之中,自然就只剩下拥有稷下学宫的齐国,最适合大家了。

  就这样,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稷下学宫逐渐成为了各国学者汇聚的地方。再加上齐国高层对学宫的管理相当自由,除了给钱之外,基本上任由学宫自治,而且也不管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学者们也可以随意讨论政治。这样一来,稷下学宫自然就开始异军突起,成了各国学者心中的圣地了。

  在那波魏国倒塌的盛宴当中,无数学者离开了魏国,来到稷下学宫。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二号人物,孟子本来是邹国的人,家乡距离齐国很近。后来孟子成名之后,也曾游历四方,并且曾经前往魏国,向那位魏惠王宣传自己的学说。

  而魏国衰败之后,孟子后来就去了齐国,并且常年在齐国的稷下学宫,研究学问。直到晚年的时候,孟子才回到自己的故乡,著书立说,最后留下了《孟子》这本书。

  和孟子同时代在稷下学宫出现的,还有邹忌、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顶级牛人。这些人或许在政治上,未必有太高的建树。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学者,代表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最高水平。

  而当他们齐聚于稷下学宫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就开始在稷下学宫激烈碰撞。毫不夸张的说,先秦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有这种稷下学宫的存在。因为那些著名的学者,他们研究出来的学说,或许会对后世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启迪。但是他们的研究本身,既不产粮食,也无法让齐国的军队变得强大。

  简单来说,想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首先得有人出钱养着这些人,让这些人在不用参与实际劳动的情况下,能够安心研究自己的学问。这事要是放到秦国,在秦国高层看来,肯定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因为与其花高价养着这些学者,还不如把钱花到军队上面,富国强兵,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注定两国日后的结局,截然不同。秦国后来统一了天下,但是二世而亡。齐国最后留下了很多灿烂的思想文化,但是却被一场五国伐齐行动,彻底打残,最后在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更是不战而降。

  这两种选择,孰优孰劣,实在是没法说。

  在孟子去世之后,没过几年,因为齐国高层的外交政策失误,导致齐国被‘秦燕韩赵魏’五国联盟,直接围殴了一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也叫‘乐毅破齐’。这场战争,导致原本强大的齐国,瞬间由盛转衰。但是最后,齐国还是艰难的复国了。而这场战争,对于稷下学宫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重创。所以在这个时期,稷下学宫基本上就没出什么特别有名的学者。

  但是后来,齐国复国之后,活下来的那些稷下学宫的先生,开始重新恢复稷下学宫的传统。再加上齐国官方依然重视学宫,给学宫待遇没怎么减少,所以再之后,稷下学宫就又恢复了兴旺。这个时候,又一位著名的顶级牛人出现了,这就是荀子。

  据说荀子早年的时候,就曾经在稷下学宫求学。从时间上来看,孟子去世的时候,荀子才十多岁,应该没见过孟子。但是孟子留在稷下学宫的思想,却深刻影响了荀子。后来,荀子更是多次担任稷下学宫的校长,在这期间,稷下学宫便培养出韩非子李斯张苍等牛人。这些人对秦朝乃至是汉朝的影响,那是相当巨大的。

  而到了荀子去世之后,这一年秦始皇恰好亲政。此后,秦国开始逐渐横扫天下,统一六国。因为秦国开始横扫天下,稷下学宫也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齐国被灭,秦朝开国之后,秦始皇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决定销毁其他国家编撰的史书,同时在言论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这就从根本上,斩断了稷下学宫的传承。

  所以,秦朝建立之后,稷下学宫就彻底消失了。当然,这也不是说,秦朝就不重视文化研究。当时秦朝也仿照稷下学宫,在中央开办了官学。只不过,稷下学宫既然在齐国,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肯定是不能允许稷下学宫继续办下去了。

  这就是稷下学宫的历史。

  从开办到结束,稷下学宫大概持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百年的当中,稷下学宫一度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之地,留下了无数的思想和著作。而这些思想和著作,则是一直影响了后世上千年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稷下学宫。

  虽然没能辅助齐国统一天下,但这座学宫留下来的那些思想和理论,却传承了千年,直到今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