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李自成是如何建立大顺政权的呢?

2024-07-14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碳”这句谚语充分的说明了陕北的人杰地灵。在陕西这个地方可不只出产漂亮的美女,还出了很多猛人猛事,比如说当今圣上的老爹在陕西主持过“两当起义”,这个就不多少以免被和谐。还有1985年那个龙治民案件,这确实震惊我了,恒沙是在搜索陕西历史的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个事,这事比那些所谓的大案要案恶劣百倍。

  当然还有大顺政权的缔造者李自成,今天咱们聊聊这位牛人,在史籍中竟然记载李自成受过侮辱。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明朝末年,陕西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早在万历年间,米脂县的农民就在明政府的赋税重压下大批地逃亡。当时的一位知县张可立,对米脂的困苦情况作过这样的描写。题外话,一直很喜欢古文,有些字确实不认识,语句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但就是喜欢,很多琐碎的事情,古文往往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就搞定,佩服啊。

  “本县原额地粮草站,除免征奏豁,其实征之数,开载别册,一览瞭然矣。先以十三里之民,耕种前地,办纳前粮,尚多荒逋。……地之愈荒,粮之愈逋(bū),无怪也……春当种而冻弗消,秋未收而霜已降。糊口实难,竭泽奚忍?……未荒者因荒粮之赔而尽荒,未逃者因逃粮之加而尽逃。窃不知县事所终矣。边地之荒,边民之苦,人人知之、悯之。其招来之法,非不明且具也。……因荒荒熟,因亡亡存,民之苏也,其何日之有?”

  在万户萧疏、百姓流离的环境中,李自成经历了人世间最早的磨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二十一日,他出生在米脂县双泉里的一个农户家里。祖父名叫李海,父亲李守忠,母亲的姓氏有金姓、吕姓诸说。家境十分贫寒。自成乳名黄娃子,一作黄来儿,幼年曾经被舍入寺庙,唤作黄来僧,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成年之后,应募到本县圁川驿充当驿卒。

  按照谭吉璁(清文学家)的说法,自成“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如果所言有据,则当为天启六年(1626年)。史籍中保存了一些李自成参加起义以前,备受官府和豪绅欺辱的情况。费密《荒书》记载说,因为古文较多,害怕各位看的厌烦,恒沙直接用白话文解说,原文写在评论上。

  李自成父亲死后,他便孤苦无依,在米脂县当驿卒 米脂县有个姓艾的乡绅,他家门前有个石坊,一天艾乡绅送客看见李自成在石坊上躺着,大怒。李自成又在艾乡绅家墙角撒尿(也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有仇),艾乡绅大怒用鞭子一顿抽,命下人把李自成绑在门庭柱子上。艾乡绅的小儿子拿着饼在李自成面前吃,李自成向他要,那个小儿子说我就是喂狗,也不给你。

  完事还把饼扔地上,踩了两下,气的李自成哇哇大叫。艾乡绅又送官责治,适自成骑死驿马二匹,追赔比较甚严;又骑死一匹。遂欲走亡,无可依者。”郑廉在《豫变纪略》里,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为驿卒,能得众。时岁洊(jiàn,又一次的意思)饥,邑官艾氏贷子钱,自成辄取之。逾期不能偿,艾官怒,嗾(sǒu,唆使)邑令笞而枷诸通衢(qú)烈日中”

  李自成后来在发布的《永昌元年诏书》中曾经说,“朕起布衣,目击憔悴之形,身切痌瘝(tōng guān)之痛。”看了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知道,这决不是无根之语,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他在明王朝统治下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涯。崇祯二年,明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又身受其害,被迫离开了驿站。次年,陕西灾荒更趋严重,隔河的山西省又以“防寇”为名,禁止把粮食卖往陕西。

  陕北的米价涨到六钱银子才能买到一斗米。饥民们大批流亡外地,参加起义的不少。“米脂人从贼者十之七,邑几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领着本村一批走投无路的群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队伍,踏上了农民革命的征途。康熙《米脂县志》说,“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

  这段话多少说明了明朝末年反动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导致了劳苦群众的揭竿而起,为自身的灭亡造成了一大批掘墓人。在起义农民的队伍里,李自成号称闯将,他领导的那一支部队称为“八队”。史称自成“猛勇有胆略”;“御众严,号令一,领一军不敢仰视,以故制胜,雄于诸寇。”英勇战斗加上纪律严明,这就是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崭露头角,创立丰功伟绩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