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魏延墓前跪着的石像有诸葛亮吗 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

2024-07-14

  对蜀将魏延死后,他的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此事是真是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蜀将魏延的墓碑位于我国陕西汉中市石马乡,去过此地的游客都知道,在魏延墓前立着两个石马,这两个石马分别代表了马岱和杨仪

  然而,除此之外,有人表示,在早年间,曾经有诸葛亮的石像以跪着的姿态被放置在了魏延的墓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魏延是被诸葛亮杀害的,而其墓前之所以会有跪着的诸葛亮的石像,是因为诸葛亮对魏延心存愧疚。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魏延的墓前真的有过诸葛亮的跪像吗?今天笔者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

  01 出身卑微,深受刘备重用

  魏延和诸葛亮,一个是蜀国的名将,一个是蜀国的丞相,都是蜀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提起两人,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魏延则是“浮躁贪功”,被后人唾骂。

  大多数人对于诸葛亮和魏延的认识几乎都是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但说到底《三国演义》不过是一篇掺杂了作者私人情感太多的小说,与真实历史有着较大的出入。

  建安十六年,魏延以部曲投靠刘备,“部曲”一词指的就是在东汉后期,一些带兵之人可以招收丢失土地的农民或者没有工作的壮丁,将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

  因此,部曲与主人是有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具有一定的奴隶性质,出身部曲的魏延起初可以说是卑微到了极点。

  但是不久之后,魏延便凭借着屡次立下战功,被任命为了牙门将军,深得刘备的信任。

  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政治军事中心随迁到了成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来镇守汉中。

  汉中可谓是当时的军事重地,是魏蜀两军的缓冲地带,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汉中一旦失守,那么将会直接影响蜀国的存亡。

  因此,很多人都以为张飞定会是不二人选,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信誓旦旦。

  但不曾想,刘备却将魏延提拔为了都督,封其为镇远将军,命其带领军队驻守汉中太守,全军上下无一不为刘备的决定感到震惊。

  此时的魏延在蜀国尚且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了能让魏延服众,刘备特意在大会上问魏延:“今天委你以重任,你意下如何啊?”

  魏延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的一席话霸气外露,令在场的众人都不禁佩服,魏延镇守汉中时,正是蜀汉政权最岌岌可危的时候。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夺走了刘备的荆州三郡,关羽遇害,这令刘备很是气愤。于是,刘备即位不久之后,便集中力量声讨孙权。

  但不料竟遭遇到了惨败,随之而来的便是蜀汉的动荡,不少人想要趁虚而入,借此机会进攻汉中。

  而正因为魏延带兵死守汉中,才使得曹魏等不敢打汉中的主意,守住了蜀汉的重要屏障。

  蜀国建立之后,魏延继续担任了镇守蜀汉北大门的重任,此时的魏延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等人。

  之后为了嘉奖魏延,刘备更是将其封为了都亭侯,直到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始终担任着军事要职。

  而能够如此被刘备重用,魏延显然是不太可能有反骨的,因此,即便最终魏延是被诸葛亮杀害,也只可能是两人之间的问题。

  02 诸葛亮和魏延的“纠葛”

  在不停升迁之后,魏延才得以和诸葛亮产生一定的联系,成为了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军事人物。

  在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也为其献上了自己的计谋。当时镇守在长安关中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

  夏侯楙是实实在在一个庸才,根本不会带兵打仗,整日花天酒地,之所以能够镇守关中,也是得益于其曹操女婿的身份。

  于是,魏延便进谏诸葛亮,指出夏侯楙无能无谋,可以让其带领五千士兵,备足粮草,从褒众出兵,沿着秦岭向东,不出十天左右就能够到达长安。

  到这时,夏侯楙肯定闻风丧胆,定会选择弃城而逃,届时,诸葛亮便可以率领主力部队从斜谷出兵,与其在长安会师。

  等到魏军前来支援的时候,咸阳以西的地方早就已经被他们所控制,为时已晚。不得不说,魏延足智多谋,只可惜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

  认为魏延的策略多少有些冒险,不如出祁山,收取陇西来得较为安全、妥当,因此,诸葛亮也就没有采用魏延的计谋。

  而《三国演义》也就这段对两人关系进行了大力渲染,写到魏延因为自己建议没有被诸葛亮所采纳,便愤愤不平,感慨“以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但其实这本就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并非诸葛亮有意冷落魏延,只是延续了诸葛亮的一贯求稳的行事作风。

  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从南向北穿越秦岭一共有四条道路可以通行,由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和陈仓古道。

  前三条道路都是蜿蜒崎岖,很是危险,只有陈仓古道较为平坦一些,而除了子午道之外,其他任何一条道路距离长安的直线距离最短的也有八百里。

  因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诸葛亮放弃了这四条道路,而是选择了更西的祁山,这样一来,也就可以避开曹魏的重兵交锋。

  除此之外,更是能够控制陇西,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听从魏延计谋的诸葛亮丧失了夺取关中地区的最佳时机,并且也是唯一一次机会。

  魏明帝在这之后,迅速将无能的夏侯楙调离,改由大将曹真镇守在此地,并且加强了防御。

  曹真之后便是司马懿,更是对关陇地区严防死守,没有给蜀汉任何可以趁机而入的机会,这对诸葛亮来说也是一大憾事。

  而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也为此大方承认了自己的失误,表示:“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说明诸葛亮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非刻意忽视魏延。

  03 不得已而为之的“冷落”

  相反,诸葛亮不仅没有冷落魏延,对其还是极为重视的。建兴八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此次魏延受命率领队伍西入羌中,与郭淮、费瑶等人在阳溪大战,并大获全胜。

  此后,魏延也是凭借此次功绩被提拔为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等,而这些也都是诸葛亮亲自提拔的。

  魏延受封的时候正是诸葛亮当政时期,因此,这足以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以及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

  而要说冷落的话,可能就是在诸葛亮临终之前,忽视了魏延与杨仪的争斗,置之不理,最终导致了败亡。

  杨仪也是诸葛亮重用之人,与魏延两人如同诸葛亮的左右手一般,但是两人却一个高傲,一个自大,互相看不上眼。

  甚至时不时短兵相接,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多亏了费祎从中不断地调和,在开会时经常坐在两人中间,以免意外发生。

  虽然诸葛亮对于两人之间的不和也是看在眼里的,但是其并没有过问。不得不说,诸葛亮协调矛盾的处事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身为左膀右臂,甚至经常拔刀相向,诸葛亮都能听之任之,这也为之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临终之前,为了防止两人因为个人恩怨影响了撤兵计划,于是便特意做了交代。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表示:“秋,亮病困,密与常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意思为让杨仪统率主力部队撤退,魏延负责断后。对此,起初魏延是毫不知情的,也正因为这件事情,后人才会因魏延而怨恨诸葛亮,表示两人之间不和,诸葛亮不信任魏延。

  诸葛亮生前对两人几乎都是公平对待的,不过多干涉两人的矛盾,可能也与担心有失偏颇有关。

  而为何在临终前,诸葛亮将大权交到了杨仪,而不是魏延手中,这当然和信任毫无关系。

  几十年来,魏延对刘氏以及蜀汉的无数奉献,诸葛亮都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不会对其产生猜忌。

  而之所以选择让杨仪在他死后统领三军,很大原因是出于诸葛亮和魏延在战略意图上的分歧。

  04 诸葛亮魏延双双去世

  在陈寿撰写的《诸葛亮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这足以透露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意图,意在横扫魏国,兴复汉室,再者就是即便无法兴复汉室,那么也要尽最大可能扩充蜀汉的版图,对魏国造成一定的威胁,护蜀汉的安全。

  但是这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逐渐都变成了渺茫的希望,诸葛亮在北伐的途中也是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逐步感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魏延显然是不能理解的,魏延在带兵打仗上有着出色的天赋,但是他终究不是战略家。

  诸葛亮一向行事谨慎,是因为他知道蜀汉是经不起折腾的,为此,诸葛亮总是选择了最为稳妥的方式。

  但相比之下,魏延就很是大胆,血性,不懂退让,于是,诸葛亮明白魏延定是不会理解自己放弃北伐的决定的。

  因此,再三思考之后,诸葛亮才将统领三军的权力交到了杨仪手上,正如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在其去世之后,魏延表示不能就此终止北伐计划,更不可能听命于杨仪的差遣。

  但是杨仪谨遵诸葛亮的遗嘱,带兵想向着成都方向撤退,杨仪的举动瞬间惹恼了魏延,听到其撤退的消息之后,魏延便立刻率兵向南行进。

  而杨仪在知晓之后,便声称魏延谋反,魏延则谴责杨仪叛逆,并返程在南谷口堵住了杨仪的退路。

  对此,杨仪派出了王平前去和魏延对峙,最终在王平的游说下,魏延手下的士兵纷纷觉得是魏延理亏,于是便四处溃散。

  而魏延最终也因为寡不敌众被马岱直接一刀砍死,随后,杨仪更是将谋反的罪名牢牢地扣在了魏延的头上。

  因此,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并无太大的关系,也不存在诸葛亮对魏延心存愧疚一说。并且,诸葛亮贵为一朝宰相,也没有人敢将其石像做成跪着的姿态,放置在魏延的墓前。

  因此,无论是从哪方面讲,诸葛亮跪像一事都是不足以相信的。

  而魏延的去世,我们在痛斥杨仪的同时,也只能怪罪于其咎由自取,魏延带兵堵截杨仪,无非也是想对其痛下杀手,只是无奈最后寡不敌众。

  但是杨仪扣在魏延头上的造反的帽子实在是妄言,如果魏延真的想要叛变,绝不会向南折返,而应该向北直接投奔曹魏。

  只能说,魏延最终多少有些鲁莽,也许正是由于魏延的这一缺点,诸葛亮才不敢将统帅大任交到他的手上。

  很多人通过《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有着很大的误解,其实不然,大体上诸葛亮对魏延还是器重的,在框架内让魏延充分发挥了实力。

  最终虽“抛弃”了魏延,但那也是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不得已而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