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孙中山曾联合李鸿章密谋两广独立吗?
孙中山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李鸿章是晚清朝廷重臣。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诚然,作为两个对立集团的领军人物,他们一生没有更多交集,但还是曾有两次机会擦肩而过。
第一次是在1894年。年轻的孙中山已经开始在考虑救亡图存一类的国家大事了。为此,他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上书李鸿章,试图以改良主义思想来挽狂澜于既倒。李鸿章没鸟他,以军务繁忙为由把他给拒绝了。
第二次是在1900年。
刘学询传来的好消息
刘学询,字问刍,又号耦耕,广东香山人。没错,就是孙中山的老乡。刘学询24岁就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刘学询这人极有商业头脑,靠经营赌博业发了大财。复又“交结权要,势倾一时,有土豪之称”(冯自由语)。刘学询在政治上业颇具野心。因为同邑的关系,刘学询曾与孙中山合作举义事宜。不过,多次接触之后,孙中山感觉刘学询所抱为“帝王思想”,对欧美民权学识一窍不通。刘学询也以朱元璋、洪秀全自命,把孙中山视为徐达、杨秀清。道不同不相为谋,孙中山就逐渐疏远了他。
1900年,当时孙中山正在日本避难。忽一日,收到刘学询的来信。多年没有音讯的刘学询这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刘学询称,北京发生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北京,国内局势不稳。在香港总督卜力、香港议政员何启、兴中会员陈少白等人的斡旋下,两广总督李鸿章同意了“两广独立”的合作救国计划。现在要请孙中山回国协助。
从内心讲,孙中山不太相信李鸿章会有如此惊人的举动。李鸿章素为朝廷倚重,位居人臣。他本人对清廷也忠心耿耿,别无二心。这种诸葛亮似的大忠臣,怎会与朝廷通缉犯勾搭在一起,甚至“犯上作乱”呢?不过,孙中山又考虑,被誉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非等闲之人,当然难免会做等闲之事。此事倘若为真,对于兴中会正在策划的惠州起义、对于整个革命,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不妨一试。
刘学询
经过反复考虑,孙中山同杨衢云、平山周、宫崎滔天等人从日本回国,抵达香港。
革命者与朝廷重臣的谈判
孙中山一行刚刚抵达香港,广东那边接人的船就来了。
但这时孙中山已经收到情报:虽然北京已经被八国联军攻陷,但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安然无恙。而且八国联军并没有长期驻扎北京的打算,迟早都会撤军的。这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下令李鸿章北上。李鸿章也同意了。这种时局的变化,令孙中山不敢贸然前去广州。最后,孙中山派宫崎滔天入粤,代表自己跟与刘学询进行谈判。
在广州刘学询家中,革命者的代表和朝廷重臣的代表秘密谈判了一个晚上。宫崎滔天向刘学询提出两点要求:一、赦免孙中山的罪名,并保证其人身安全;二、给予贷款10万两。
刘学询当场答应了第二点要求,而且表示,第二天在香港时就可以支付一半。至于第一点,须向李鸿章请示。
不久,李鸿章的指示到了。李鸿章表示,他不但可以保证孙中山人身安全,还可以向慈禧太后申请特赦。
进展如此顺利,令几乎所有人都喜出望外。但最核心的一点:两广到底何时宣布独立?怎么宣布?谈判中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最终还是一场无言的结局
在革命派与李鸿章的合作过程里,掌握主动权和决定权的始终都是李鸿章。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1900年时的李鸿章年近80高龄。在官场闯荡多年的他,自始至终都在犹豫观望之中。加之,这一年的7月8日,清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时担任议和全权大臣。
经过反复权衡之后,李鸿章决定北上,继续为清廷服务。
李鸿章北上经过香港时,香港总督卜力打算与李鸿章进行最后谈判;如果谈判未成功,就把他扣押下。可惜,一封发自英国政府的电报打乱了卜力的计划。该电报要求不准扣押李鸿章。李鸿章安然无恙地回到船上,继续他的北上之旅。
至此,孙中山与李鸿章的“两广独立”计划已经基本告吹。不过,孙中山仍然对李鸿章抱有最后一线希望。当他得知李鸿章停留在上海,没有北上北京之后,于8月底冒险来到上海(当时孙中山还是清廷的通缉犯),试图与李鸿章接触。
有资料显示,在刘学询的安排下,孙中山与李鸿章曾经有面对面的谈判。可惜,情况不容乐观,谈判依然没有任何进展。9月16日,李鸿章离开上海北上,担任清廷的全权议和大臣,与八国联军展开谈判。孙中山在离开上海后,也加速了武装革命的步伐。10月初,他发动了惠州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