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
说到王羲之,自然要和<<兰亭序>>连在一起,这是他千年绝妙而又惊天动地的代表作品。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拓宽了我们的欣赏,透过流光溢彩的万千书法家,便能够体味他的全部书法之意。王羲之的书法气魄,渗透古卷,扑面而来,笔锋所及,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赢得了所有书法家、爱好者、观光者等的倾心!王羲之的书法之意,让人如坠云雾,也让人难得理解。他的笔法变得繁复而玄妙,一下子遮蔽了人们的思考。王羲之不愧是“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书法天下第一,有几个人具备他这样的条件?不过,读懂王羲之的书法,这么更需要解读,但决不容易。王羲之是天下第一的书法家,为人类创作了传世的不朽作品《兰亭序》。据宋代赵构《翰墨志》说:“唐何延年谓,右军永和中与太原了孙承公四十有一人修祓禊,择毫制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唐朝何延年讲,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与太原人孙承公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祓禊,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创风格,择笔撰序,别具意匠,压倒了一切同代的一切书法,使人感到一丝神秘。《兰亭序》总计三百二十四字,凡是重复的字儿都各式各样,其中“之”字样有二十几个之多,变化迥异,毫无雷同,好像是有神相助似的。等到他酒醒以后,过几天又重新写了好多本,终究没有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好。无庸置辩,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历代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珍品。从《兰亭序》的角度上来说,被誉为法帖之冠,也被名家悉心钻研,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钭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字体正宗。传说李世民对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非常珍爱,死时竟然将它殉入昭陵,给后世人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人称“王右军”。王羲之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家族中,然而他从未变成一个纨绔子弟。他自幼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勤学苦练。王羲之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摧摩着字体的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字,甚至向天上挥手划字。王羲之爱鹅如命,平时常常望着河里戏水的鹅发呆不动,然后留察鹅的动作,从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再说,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涂笔砚。时间很长,整个池塘的水都变得黑,这成为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闻名故事。元代刘有定《衍极》注疏:“王羲之又言自于山谷中,临学钟氏及张芝正书、草书廿余年,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版木等,不可知数,至于素、纸、笺、榖、藤、柴,反复书之。”王羲之还说自己曾居住山中,临摹钟繇和张芝的正楷、草书达二十多年,竹叶、树皮、山石及木片等写掉了不知多多少少,至于绢、纸、笺、绉纱、枯藤、木头,则一次又一次地用来练字。可见,王羲之从“兼撮众法,各成一家”到“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以自己对书法艺术独有的感悟,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显然,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他的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王羲之书名大噪以后,世人竞相争求他的墨宝,也有一些逸事广为流传,例如窃读《笔说》、写字换鹅,遇妪书扇等。我当年孩提时代,书法课时老师曾经给我们介绍这些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特别是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故事给我留下了一次难忘的印象。我从此开始读到王羲之的故事,他的奇闻逸事呈现给我的是一个动人的书圣形象。王羲之的书法技巧十分精湛,这是人们在口耳相传中有意无意地加以渲染夸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他的每一字都是圆转自如,姿态殊异,易翻为曲,出神入化,全然突破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形成了王字草书的风范。王羲之的运用得心应手,绝无雕琢,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因此被后代尊为“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
王羲之书法的真迹已难得了。唐朝时代王羲之确有3000多幅,如今仅保存世界20多幅,而且几乎都被证明是后人摹本,因为都能看到勾描填墨的痕迹。现在,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睛帖》等。更有幸的是我国2006年3月在上海博物馆亲眼看到了王羲之的墨宝《丧乱帖》。《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所以称为《丧乱·二谢·得二示帖》,其实是总称《丧乱帖》。《丧乱帖》的字风非常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丧乱帖》是在海外漂泊过1300多年后,由上海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丧乱帖》首次在中国公开亮相,跟《丧乱帖》同时踏上回国“省亲”之路的还有他的《孔侍中帖》和《妹至帖》等一批书法至宝。这些作品原来都作为日本国宝秘藏于日本的皇宫和公私收藏机构内。《丧乱帖》是唐朝传入日本的,一直为日本皇室收藏,经专家考证说是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带去的。《丧乱帖》全文如下:“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贵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郡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怀着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他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但又因世人绝少得见原件而真摹难辨。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名应更近于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见是“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
书圣王羲之历经了一千多年,彪炳书史,千古一绝。王羲之的真迹确是“天下无处非王书,学书无不学王书。”王羲之对皇帝亲王、达官显贵、高人逸才、平民百姓、儒家文豪、佛教道士、神州大地、亚裔邻邦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跨越了如此遥远的时空之后,仍然具有如此吸引的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文人、书家又不断地称赞王羲之的书体作为“龙跳天门,彪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日本著名学者今井凌雪高度评价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贡献:“王羲之是汉字的抽象化结束或快结束时,即楷、行、草的新书体正在完成时期出现的。而且,有助于其完成,促成新的书体,形成美观的书法。”可是,我深感惊讶,觉得他颇有独到见解:“王羲之的字,在艺术方面和实用方面,无论哪方面都具有普遍性,基本的东西都在其中。但一直练王羲之的字,不用说,还没有能写”好字的。我认为,不顾一切地学习王羲之的字,是没有用的。”我留情凝视王羲之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神秘莫测的精神姿,令人惊叹折服。王羲之丰姿多姿的书法,给我提供了无限的欣赏,我从未料到他的书法之风确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