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在历史上的口碑并不差 清朝为何在他手里走向衰落
对嘉庆的口碑不差,但为何清朝在他手上走向了衰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第一大贪官是和珅,但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却不是和珅案,而是“甘肃米案”。
这个案子,百科上有介绍,就不细述了。
一言以概之,当时的甘肃官场,上至甘肃总督,下至七品知县,无人不贪。从上至下全烂透了。
由于牵涉人员实在过多,如果全杀,可能就没人做官了。这导致原本想把蛀虫一网打尽的乾隆,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只处理了其中贪污数额较多的112名官员。
处理了甘肃涉贪官员后,事情还没有结束。
由于“甘肃米案”被揭露时,策划、主导甘肃官员集体贪污的原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已经调到浙江担任巡抚了。
于是乾隆又派钦差与闽浙总督陈辉祖,一起去浙江调查王亶望。
结果,就是这次调查,又查出来两个让乾隆更加震怒的贪污案。
什么呢?
王亶望在任职浙江巡抚期间,搞出了类似现在“旁氏骗局”的把戏。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当时江浙各府县都被官员贪得亏空严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官员便以官府名义,向本地士绅借高利贷。
士绅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贪污,是要掉脑袋的。但是架不住高额利息回报,还是纷纷把钱借给了官府。
后来,官府的借债越来越多,亏空在借款利息的助推下,越来越大。贪污官员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还债。
于是,浙江的士绅乡民,大部分就变成了官府的债主。与官员一损俱损。
为了能收回自己的债务,士绅只得不拼命维护官员。不管贪污官员有多差劲,他们都要帮忙瞒着,护着。
这样一来,因为没人检举揭发,浙江官场也变成了一个“窝案”。
后来,在钦差阿桂和陈辉祖的调查下,浙江官场大地震。很多官员落马。王亶望被押到京城受审,最终被抄家斩首。
王亶望死后,闽浙总督陈辉祖抄他家,抄出了三百万白银,以及一些珍贵的古董。派人送到京城。
但是,乾隆在看了陈辉祖上报给他的抄家物品清单后,却发现很了不对劲。
早年,王亶望曾给乾隆进贡过玉瓶、玉山子等珍贵器物,并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睐。只是乾隆碍于祖宗成法,不能全收,才不得不把这些东西又退还给了王亶望。
而在此次上交的物品清单中,这些宝物却不翼而飞。这就让乾隆不得不怀疑,是不是有人从中“截胡”了。
于是,乾隆就又派阿桂再去浙江调查。
结果这一查,被乾隆视为官员模范的闽浙总督陈辉祖,也被揪了出来。
他在为官期间,贪了一百多万两银子。乾隆退回给王亶望的宝物,也是被他截胡的。
清官变贪官,乾隆闻之,既悲愤又愤怒。在盛怒之下,乾隆随即也砍了陈辉祖脑袋。
陈辉祖死前应该很后悔,拿银子不好吗?非要拿宝物。这下好了,项上人头搬家了。
这几起案件,发生于1774~1782年期间。
也就是说,早在乾隆中期时,清朝的吏治就已经彻底崩坏了。
皇帝派钦差大臣到下面随便摸摸底,就在甘闽浙三省抓到几百名腐败分子。
官场普遍自上而下地相互包庇,就连士绅也牵连其中。帮着包庇纵容。统治阶级如此之腐朽。大清朝怎么还有救?
1799年,嘉庆熬了四年后,熬死乾隆。终于真正坐上了龙椅。
他亲政后,第一时间处理和珅。处死了这个清朝第一大贪官。
但需要注意的是,嘉庆处理和珅,与和珅贪污没有直接关系。嘉庆此举,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做了四年的橡皮图章皇帝,威严不够强。他需要借和珅人头,杀人立威。
当然,官员群体腐化的问题,嘉庆当然也是一清二楚的。他也很想处理,挽救日渐下滑的国势。
所以在处理完和珅后,嘉庆又发布诏令,禁止乾隆年间大臣捐纳珍宝给皇帝的陋习。并树立了几个貌似清廉的官员为榜样。
乾隆活着时,各地封疆大吏每年要变着花样送给乾隆宝贝,如珊瑚树、狐狸皮、鸡蛋大的珍珠之类的。乾隆最喜欢玉如意,很多官员便搜集上好成色的玉如意。乾隆每年都可以收到几百把。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下面的官员送给乾隆一把玉如意,自己可能就要贪污十把。对地方百姓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
嘉庆叫停大臣入贡的陋习,树立一批清廉楷模官员,杀了、抓了一些官员。
如当时的“王丽南案件”,时任直隶司书的王丽南串通24州县官吏,通同作弊,采取私刻印章,重领冒支,挖改库账等手段,侵占国库白银31万两。嘉庆得知后,御笔一挥,获银万两以上的全部斩首,万两以下的遣戍黑龙江。可谓是用雷霆手段刹住官场的不良风气。
但是,乾隆活着时,杀的贪官也不少。官场不良因此就肃清了吗?
并没有。
官场积习难改,官员懒政,对上面阳奉阴违的问题,到嘉庆时期,已经根深蒂固。不是嘉庆这么小打小闹就能解决的。
清朝官场的问题,怕是朱元璋复生,把全国官员都清洗一遍,也是解决不了的。
后来,眼见官员依然群体欺上瞒下。尤其是自己树立的清廉模范也一一翻车后。嘉庆陷入了迷茫中。
在迷茫之下,嘉庆开始依赖于追寻祖先解决问题的方式。遇事不决,就翻看康雍乾三朝的实录。做什么事,都要先看看祖宗是怎么做的。
祖宗无法解决的,他就不做。对下面的人强调“没办法呀,办不到,办不到。”
祖宗解决了的,他就仿效。他做错了,或是做得不怎么理想,他就发“罪己诏”。
《罪己诗·嘉庆》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总之,在国势日渐下滑,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嘉庆产生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死后不想被儒生骂”的心理。
1820年,嘉庆暴毙于避暑山庄。
他死后,由于他尊儒崇古。修史的儒生对他的评价果然不低。夸他的道德修养不亚于昔日的宋仁宗和明仁宗。
道光为他选庙号时,也是专门挑了“仁宗”。
这个死后评价,正是嘉庆想要的。
怎么说呢。清朝中期,官员贪污的问题,就像癌症一样,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通病。只要是封建王朝,发展了一百多年后,必然就会出现衰退。这不是以个人意志能转移的。
嘉庆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平时装模作样,尊儒崇古,一副古代仁君模样。他死后,修史之人给他的评价,自然是不低的。
至于说清朝的国势,嘉庆什么应对手段都没有,碌碌无为,可谓平庸至极。自然是日渐衰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