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隆裕太后禅位及袁世凯窃国阴谋:袁世凯如何窃国?

2022-05-19


隆裕太后禅位及袁世凯窃国阴谋:袁世凯如何窃国?

光绪和慈禧死后,隆裕执政,幼时由于她父亲桂祥识字不多,也没让她读多少书,进宫后才多读了一些,在空余时间习字,据说草书写的很好,她对政治权力并无野心,毫无执政经验,只不过在慈禧身旁耳闻目睹知道一些,是历史把她推上了舞台。(注1)

当时清宗室贵族都倾向于同情光绪的不幸,世传光绪死前曾有遗诏给隆裕后,敕诛袁世凯,以雪戊戌告密之恨。这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光绪由拿出一纸同时对隆裕,瑾妃和醇王载澧三人面谕,"戊戌之变,设无袁世凯,国家与我均不致有今日,此人瞻视异常,又心术不正,太后在,能畜养之不敢为非,一旦山陵崩,此人将为我国家大患,奕贪婪胡涂,张之洞诸人皆书生,我死后,如太后亦不幸,宜即宣此纸诛袁,缓则生变,袁所练军队交良弼、赵尔巽。……"也有说法是没有文字只有口谕。因此在新君即位的毓庆宫御前会议上,隆裕即提出"不诛袁无以谢先帝。"深得与会者赞同,但最后以张之洞和庆王奕的谏阻,袁得以保全头颅,仅开缺回河南原籍养疴。由幼主的生父醇王载澧监国,代行大元帅亲统禁卫军,成立责任内阁以其弟载涛及载洵分掌海军及军谘府,并重用毓朗、铁良、良弼等皇族,将汉人大臣排挤出外,被称为"皇族内阁"(注2)。但这班大爷唱戏玩鸟内行,本事一点没有,连隆裕太后也认为不当,诏令入宫申斥,搞的叔嫂间发生误会。

1911年10月(辛亥),武汉一声炮响,载澧等人惊惶失措,根本指挥不动各镇新军,急得直跳,袁买通了奕,乘机让奕、徐世昌等人提出用袁世凯,载泽、盛宣怀等人主张用岑春煊,他们都期望再出现一次曾、左、李辅政的美梦,无奈时和人都不对,任命袁为两湖总督,袁以:"足疾未痊,难肩重任"作辞,任命岑为四川总督,岑逗留上海,不愿上任。其实袁世凯在家二年并非闲居,他在家中设有电台,许多北洋部署仍位居要津,由其暗中指挥联络,载澧等别想搬动一兵一卒;袁又用过去勾结李莲英的那一套,笼络隆裕身边的总管大监小德张(注3),并用金钱买通庆王奕等人,朝廷上下奉行公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革命的火花愈爆愈大,荫昌作为开赴前线督战的大臣又碰了壁,在京的监国载澧一筹莫展,奕又奏请以袁为钦差大臣节制水陆各军,谁知袁仍不愿就任,11月2日(夏历九月十二日)清廷再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回到北京后即奏请成立责任内阁,凡内外奏章,均先至内阁,由内阁代递,宫廷的召见官员及奏事处传旨,应即停止,隆裕都给予同意,一线希望全部寄托于袁,于是宫廷大权全落在袁手中。载澧引咎辞去监国及代行大元帅之职,载涛也辞去禁卫军大臣,亲贵军权也都让出了。

到1911年12月上旬,南方各省革命政府普遍不愿采用武力革命,倾向于妥协,所以当占领南京后,决定与清政府议和,促使清廷退位,提出对清廷优待条件,隆裕任命袁世凯为全权代表,袁则派唐绍仪为他的全权代表,南京政府则推伍廷芳为总代表,但清廷的亲贵多不知形势发展,赞成以当年对太平军和捻军那一套,用武力消灭革命势力。

袁世凯只想把政权夺到自己手中,自然也不愿打战,采用哄、吓、拆三种办法对付,让小德张会同内务大臣赵秉钧,把京城每天的各种流言加油加酱恐吓隆裕,隆裕信以为真,12月20日(十一月初七日)召集御前会议,袁自陈奉职无状,和议困难。袁又乘机直陈军饷无着,饥兵哗变可虑,要求发行公债及亲贵助饷一千二百万两,保住北方几省,奕捐十万,其它二万三万的,隆裕只含着眼泪把慈禧的私房钱八万两黄金交了出来,但袁还以为不足,袁又鼓动冯国璋、倪嗣冲及各地督抚上奏说目前营饷困难,查亲贵王公大在外国银行寄存数千百万,应购买公债助饷等等,吓的亲贵们都不敢主战了,隆裕只有抱着幼主饮泣。

12月29日南京召集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在临时政府中虽有对袁采取绥靖的一派,但孙中山完全职破袁的阴谋,将过去所定的条件最后提出办法五条,要求袁断绝清政府关系,成为民国国民,迎接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如不能实行,即不赞同共和,视无和平解决之诚意,如此则优待皇室条件,不能作数,以后战争再起,亦将担负全部责任,如此将袁的阴谋活动完全公开,袁只好称病不敢上朝,一面又以外交大臣名义发声明,南北交涉,非袁直接也未承认,且并无做总统之意,又在京中散布一场兵祸免不了的流言,劝外国人迁入使馆区,以免危险,造成京城人心不稳。

袁即取得了内帑做了军饷,又不出兵,议和也谈不成,不战不和,隆裕觉得不是办法,叫人去问袁,袁以全体国务大臣名义联名上奏,洋洋一大篇,内容提出由于战地广阔,兵不敷遣,度支困难,大局岌岌,又称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这无疑就是逼清廷退位,又讨好南京政府。

隆裕在1912年1月17日(十一月廿九日)召开皇族会议,把袁的折子发下给大家看,恭王溥伟奏称:冯国璋要求发三个月饷,隆裕答:内币已竭,前次所发是内库的,我真的没有了;溥伟又要求太后将宫中金银器皿赏出几件,变卖暂充军饷,如能胜一仗,则人心大定;隆裕答胜了固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了;隆裕问载涛:你管过陆军,兵力怎样,答:臣没有打过仗,不知道;肃亲王善耆奏:革命党只是无知少年,本不足惧,臣最忧的是乱臣藉革命党恐吓朝廷,这指谁是说得很明白了。载泽则奏今天所奏之言,回宫后千万不要给御前太监说,事关重大,请太后格外谨慎,回答那是自然。大家都对袁存有戎心,并知小德张被袁收买,怕谈话内容泄漏,与会的十四人中只有四人有话。

袁又以变政体,不变国体来骗隆裕,以成立国事匡济会去骗取那些假革命党人的信任,又扬言在要天津成立临时政府,打算成立第三势力,摆脱清廷和南京临时政府,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而隆裕孤儿寡妇,赤手空拳,加以小德张在旁鼓动,明知皇族们只是空喊,自己也拿不出主意,提出迁至热河行宫,袁那里肯放走手中的两个筹码,给予阻挡。

1月26日(辛亥十二月初八日),北洋军人段祺瑞、张等四十余名将校,联合上奏,提出鉴于力薄势微,饷源告匮,兵气动摇,大势所趋,恳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内阁及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各事,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中国人民实惟幸甚,不胜激切待命之至。"这就是有名的逼宫"齐"电。隆裕即召集各亲贵会议,奕称病不出,载澧行至后宰门,闻奕未入宫,半道折回,隆裕看人都不能到齐,心里一酸,长叹道:大家都回吧,等明儿个见到奕和载澧,咱们再想个法子吧。"

段祺端等见清廷没有旨意,御前会议又无结果,又分函给近支王公,喀尔沁王那彦图表示要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到这时隆裕已无路可走,再召集王公会议,随叫袁世凯参加,人到齐后,隆裕在御座上哽咽,说,今天叫你们来,就为着让位的事,由我宣布了,内阁即遵旨撰拟宣布共和诏旨暂藏,等优待条件磋议后了后,再行颁布。说到这里抽搐出声,随着又对溥仪说:"你得谢谢袁大臣,都是袁大臣保全之力,才有今天这样的造化。"吓的袁世凯大惊,脸色灰白,不待溥仪离座急急趴在地下磕着响头。次日袁向南京政府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

清室退位,人心大定,但一班死硬派的王公甚为激愤,肃亲王善耆把家藏的所有字画、古董什物,全部变卖,全家搬到青岛,自己走大连,投靠日本人去了,恭王溥伟也毁家远徒,最后也投靠了日本人,载澧因隆裕起用袁世凯免去他监国,始终记恨在心,终年不进紫禁城,王公们走的走,散的散,隆裕宣布共和后,即居宫中,不与外人接触。袁世凯自称临时政府首脑,南京方面,派遣专使迎他南下就职,2月29日北京发生兵变,隆裕的娘家方家园的桂公府被兵匪抢劫一空(注4),连房子也被烧了,隆裕的父亲桂祥七十多岁,避居仆人家,同时在西单牌楼的隆裕兄弟桂春家也被抢一空,三四天后,桂祥派人进宫报告,隆裕只有饮泣不已,无可奈何,而袁世凯借口兵变拒绝南下。

隆裕于1912年患病,经延医治疗,时好时坏,1913年2月15日刚过完45岁生日,受了风寒,一病不起,逝于2月21日(正月十六日),民国派员公祭,有一挽联:"后亦先帝旧臣,本变法心传,遂公天下;礼为故君有服,治共和手诏,尚在人间。"对隆裕继承光绪变法遗志,宣布共和,认为有利于国,说得十分得体。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进组成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因此袁视国民党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阀逼迫国民党退出内阁,刺杀宋教仁,拉拢梁启超组织进步党,并通过五国财团获得二千五百万英磅借款,到1913年7月派北洋军南下,镇压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到长江流域,并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及国会,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宣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改元洪宪,但是称帝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连北洋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反对,蔡锷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各省相继响应,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仍恢复民国,但各省都不承认他再做大总统,通电宣告独立,同年6月6 日因尿毒症死于北京,时年57岁。

注:

1, 光绪和慈禧分别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一日及廿二日(1908,11,14; 15)。光绪之死历来都说被慈禧害死,但也有人认为下毒手是袁世凯和李莲英,倘若太后死,光绪还活着,自然首先对这两个开刀了。

2, 当时袁世凯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皇族亲贵们不仅排斥袁世凯,同时也有强烈的排汉意识,认为"汉人强,满人亡。"

3, 小德张为隆裕所信任,当时谣言很多,但据说确是个净身的太监,他跋扈和贪婪不亚于李莲英,与二总管姚朋比为奸,招摇纳贿,骗取内帑,每事都称奉旨,连醇王都也都无可奈何。

4, 方家园,因为出了慈禧和隆裕两位皇后,人称"凤凰巢",恭亲王因不满慈禧专政,曾说:"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