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用了十余年灭六国建立秦朝,为何秦朝迅速灭亡?
秦始皇历时十余年而灭六国,进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初立的秦国可以说强盛无比,然而短短十余年后,秦国却又迅速灭亡,当真令人唏嘘不已。秦朝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根本隐患、改革缺陷和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分别来说。
根本隐患:秦国的统治其实并不稳固,表面稳定实则暗流涌动
自周朝实行分封以来,尤其是平王东迁以来,天下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周天子,但实际上已经分裂长达五百余年。这种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不仅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且这些问题均不是短期内可以化解的。
1、秦朝短期内很难获得认同。自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各诸侯,尤其是平王东迁以后随着周天子对诸侯国控制力的下降,各国诸侯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后,导致百姓只知诸侯王,而不知周天子。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尚未形成,因而各诸侯国之间不仅壁垒分明,更由于长期交战而存在极深的仇恨。对于当时的社会各阶层而言,魏人、齐人、楚人、赵人这样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对于新生的秦国,他们不但没有认同感,甚至还会将其当做摧毁自己母国的敌人,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遭遇大量叛乱和刺杀的主要原因。而秦国想要获得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显然不是短期内更够办到的,至少也需要一两代人的时间。
2、各地思想文化差异巨大。想要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思想文化的融合和统一势在必行,然而正是由于长期的分裂,各诸侯国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例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秦国法家文化、以儒家之礼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粗犷豪迈的燕赵文化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差异巨大,更具有极强的排外性。秦始皇虽然通过制度完成了文字、度量衡、车轨等社会层面的统一,但思想文化的统一显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达成的,秦始皇最初曾尝试包容、接纳六国文化,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因而在齐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后,这才同意了李斯的“焚诗书”建议。要知道,即使秦始皇“焚诗书”打破了文化壁垒,思想文化的统一直到汉武帝时推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实现,可想而知其中的艰难。
3、六国后裔多有复国之念。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后,并未对六国贵族后裔大肆屠戮,此举固然有秦始皇的仁慈之念,但更为重要的是,六国贵族后裔数量太过庞大,铁血手段容易遭至反噬的原因在。然而, 数量庞大的六国后裔,却对秦国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秦朝建立之后,各地的叛乱和刺杀事件,不少背后都有着六国后裔的身影,毕竟这些人在各地的号召力仍然很强,例如身为韩国后裔的张良。秦始皇并非没有意识到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而这也是秦始皇多次出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从秦末动乱形势不难看出,除了最初造反的陈胜吴广和最终取得天下的刘邦等少数人之外,叛乱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六国后裔,不过这种矛盾同样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弭的。
4、统一速度太快带来的不稳定性。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发动灭国战争,到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齐国献地投降,秦国仅用十年时间便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秦国的急速膨胀同样带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隐患,那便是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庞大帝国。在全面推翻分封制的情况下,秦始皇必须踏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是需要时间检验和完善的,然而由于秦国的膨胀速度太快,秦始皇并没有时间试错,于是他只能在照搬原秦国法家治国理念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然而,“商鞅变法”后的一系列制度,虽然适用于战争频发的战国,虽然使得秦国逐步走向强大,但却并不适用于这个新生的庞大帝国,而这则造成了秦国统治根基的不稳。
5、秦国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太过富有侵略性。秦国崛起于商鞅变法,且商鞅变法后所形成的的制度已经在秦国证明了他的实用性,但却没人注意到,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只适用于战争频发的战国时代,却并不适用于已经统一天下后的秦国。以军功为主要晋升渠道的制度,使得秦国太过富有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权的朝代极力避免战争一样,以战功为主要晋升渠道的秦国很难停止侵略扩张的步伐,这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仍然没有停止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饱经战乱急需修生养息的天下来说,持续的战争无疑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如上,秦始皇统治时期,秦国表面上看起来统治似乎极为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秦国的统治存在着太多的隐患。当然,如果秦始皇拥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并非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惜在完成统一仅仅十一年后,秦始皇便撒手人寰了。
改革缺陷: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加剧了秦国统治的危机
如前文所述,秦始皇全面推翻分封制后,在套用原秦国统治模式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后世角度来看,这些改革措施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制度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由于改革系统性的缺失,反而加剧了秦国统治的危机。
1、全面废除“世卿世禄制”,加剧了六国后裔的不满。虽然春秋战国以来,具有典型奴隶制色彩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但除了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国以外,其余列国贵族仍然保留有极大的权势和特权。然而,当秦始皇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统治之后,所有权力直接收归中央朝廷,再加上“二十等爵位制”的全面推行,等于从制度层面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此后六国后裔虽仍在地方拥有较高声望,但政治上的权力却就此荡然无存,这自然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
2、官僚制度的全面改革,引发士子基层不满。春秋战国时期,在“世卿世禄制”逐渐崩溃的同时,各诸侯国开始大量吸收各类人才,从而促使了士子阶层的诞生。由于彼时没有相应的官员选拔机制,因而士子求官主要以“游说”方式为主,即以自己的学识打动统治者然后获取官职。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配合中央集权统治,开始推行全新的“三公九卿制”,但由于秦国以法家治国为主,因此秦始皇派往各地的官员主要以熟悉《秦律》者为主,结果就此断绝了列国士子的晋升之路。秦始皇虽然创立了“博士制度”,但这些仅有议政权,而没有施政权的职位,显然无法平息士子阶层的怒火,而这个问题直到汉朝建立太学之后才得以一定程度化解。
3、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地方官员严重不足。如前所述,由于当时没有诞生全新的官员选拔机制,而旧有的“游说”方式又不适合秦朝的统治模式,因而在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的大环境下,地方官员不足就成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当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后,天下各地只有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等高级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而乡、里和亭的官吏则依旧以地方声望卓著者担任,这还是任命了大量有功将士的情况下。官员的严重不足,不仅导致地方官员理政能力参差不齐,更导致地方发生叛乱时,这些高级官员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剿灭叛乱,这也是秦末天下叛乱迅速蔓延的一个主要原因。
4、社会全方位的改革,超出了百姓接受能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迅速稳固统治,在短期内曾发布了大量政令,从后世角度来讲这些政令虽然极为先进,但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讲,这些完全改变其行走坐卧、衣食住行的政令,显然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大规模、全方位的改革,极容易引起百姓的恐慌。根据《里耶秦简》的记载,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曾因改革爆发过两次大规模叛乱,一次是在推行中央集权制后不久,南郡迁陵县爆发叛乱,叛军袭击了秦国的军营。第二次是在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化之后,南郡苍梧县再度爆发叛乱,而且这次就连新归附的军队也参与了叛乱。
秦始皇正是由于改革步子太快,即使他的一系列改革都是有利的,但由于改革速度太快,不仅制度不够完善,且改革幅度太大、涉及面太广,反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并造成百姓恐慌,而这也是后世形容秦国统治残暴的原因之一。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胡作非为,压垮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秦国统治不稳乃是灭亡的根本原因,那么秦二世即位后的所作所为,就是压垮秦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1、滥杀无辜,捣毁根基。在赵高的唆使下,胡亥不仅残杀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是将包括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在内的,几乎将能够延续秦国统治的所有重臣全部处死,严重动摇了秦国的统治根基。
2、滥用民力,民不聊生。秦始皇时期虽然开启了多项大工程,但在使用民力方面仍然有所保留,例如秦始皇从来不抽调“闾左”之人,胡亥继位之后继续修建阿房宫(存疑)、骊山墓地、驰道等,且毫不吝惜民力,导致天下怨声载道,搞的民不聊生。
3、秦法变质,官吏残暴。从本质上来讲,秦法只能算是严苛,而并不残暴。然而,自李斯为自保上了一道《上书对二世》后,胡亥对各级官吏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谁收的税多,谁就是好官;谁抓的犯人多,谁就是能吏。结果可想而知,秦国各级官吏理政能力本就参差不齐,如此行事岂不将各级官吏全部变成了酷吏,结果导致秦国彻底丧失人心。
4、沉迷玩乐,不理政事。为了贪图享乐,胡亥甚至连大臣也不接见,导致赵高全面掌控朝政并胡作非为,而当使者冒着生命危险将陈胜吴广叛乱的消息送达咸阳之时,秦二世竟然将使者给处死了,导致此后的使者哪敢再说真话,直接陈胜吴广几十万大军杀到戏水(今陕西临潼)时,胡亥才意识到情况的严峻性,却已经错过了扑灭起义的最佳时机。
此外,再加上赵高独掌大权后,大肆排除异己、任用溜须拍马之辈,结果搞的朝廷乌烟瘴气,基本丧失了运作能力,如此行事作风,秦国岂有不亡之理?
综上所述,秦国的灭亡其实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秦国统一天下后本就存在着统治隐患,而一系列的改革又加剧了各种矛盾,再加上胡亥即位之后与赵高的胡作非为,秦国又怎么能不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