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简述北宋的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 和成效结局 北宋统一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4-07-14

简述北宋的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 和成效结局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

宋朝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还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咸平三年(1000年)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北宋时期,因推广占城稻,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710万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万。北宋时期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在东南亚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同时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北宋背景:1.政治:在中央设立“二府三司”,削弱了相权,强化皇权;同时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地方设立通判,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经济:通过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经济有所发展。

(北宋)打破了市和坊的时间界限;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草市变得更为普遍。

(南宋) 3.文化思想: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出现。

979年谁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979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摔军亲征北汉,北汉黄帝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这也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割据混乱局面结束,北宋也完成了全国局部统一。

其实北宋从公元960年建立就开始了统一战争,可惜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76年离奇去世,其弟赵光义继位,这时十国割据势力只剩下北汉。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其疆域东、南到大海,北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朝交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流域与西夏、吐蕃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吐蕃、大理为界,南以广西与越南为界。

这个时期,宋朝与辽朝、西夏、金朝共存。1125年,辽朝被金朝灭亡。1127年,北宋也被金朝攻灭,皇族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国都后来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统治地区北以淮河、秦岭与金朝为界,东南、西南的疆界与北宋相同。南宋与金朝之间多次交兵,但双方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半个多世纪,宋、金之间不再连年激战,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南宋后期,权臣当道,国力日衰。1279年,南宋被元朝灭亡。

此时的西域,三大王国也不断发生战争,一些小的王国成为三大王国的附属,有的小王国甚至被兼并或消失。后来喀喇王国灭了于阗王国,这也是历史变迁中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中原地区的战乱,让西域割据势力无法和中原王朝取得密切联系,各自的斗争较为残酷,存在着自生自灭的现象。

2、各民族融合与“大一统”观念的深化

两宋时期,朝廷上下从宋朝利益出发,千方百计论证宋朝政权的正统地位。儒家经典《春秋》强调“大义”,尤其重视“大一统”,宋代学者纷纷钻研,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实现“一统”的灵丹妙药,于是“春秋学”一时兴盛于宋朝。

南宋朱熹在讨论“正统”和天下统一的关系时,强调“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统”。在他看来,凡是能够称得上是“正统”的,必须是能够统一天下的政权,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正统”。

如果按照朱熹的话分析,那么此时的中原地区金朝和宋朝正处于争夺时期,而西域三大王国也处于争夺阶段,都想实现统一,但西域王国早已把中原王朝看作是“正统”。用简单的话说:谁统一了中原,我们就臣服谁,其实,西域城邦诸国内心已有“中国一体”意思,这与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

比如,沙陀因其地有大沙碛而得名,他们最初生活在今新疆地区东部天山一带,唐朝后期,沙陀开始内迁,先后迁往今甘肃、陕西、山西等地。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个地方割据政权都是沙陀人所建。宋朝时期,迁入中原的沙陀人散布在各地,大多数都融入汉族之中。因此,无论是西域,还是内地,各民族在迁徙流动中相互交融互相融合,但他们的意识更倾向于“大一统”。

3、西域喀喇王国等地方政权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宋代,西域存在着三个地方政权,即高昌回鹘王国、于阗王国和喀喇汗王朝。这个时候,三个地方政权,都是各民族融合的王国,他们的“中国一体意识”也较为强烈。比如,于阗王自称唐朝宗属,并随唐朝国姓为李。912年,尉迟僧乌波即位于阗王,自称李圣天。可见西域各政权对中原王朝的认同。

960年,北宋王朝统一中原大部后,于阗王国和宋朝的来往更加密切。961年,李圣天遣使到中原,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各种玉器等,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往来频繁。10世纪中叶,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王国发动了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大约1006年,于阗王国被喀喇汗王朝灭亡。

北宋建立后,就不断派人与西域各地联系,西域各地方政权与宋朝朝贡关系密切。962年,高昌回鹘派遣使者到宋朝,据《宋史高昌传》记载:“以方物来贡。”965年,回鹘王又派僧人法渊献佛牙、琉璃器、湖泊盏等。981年,宋太宗派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王延德抵达高昌后,回鹘王专门设宴鼓乐相迎。

作为当时高昌回鹘一部分的龟兹(今库车一带)回鹘,经常单独向宋朝进贡。天圣年间(1023至1031年)到景四年(1037年),龟兹向宋朝进贡五次,宋朝回赐佛经。1071年、1072年、1096年,高昌回鹘先后遣使进贡宋朝。

以朝贡形式表达臣属于中原王朝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卡拉汉王朝建立后,吞并了于阗王国,但其治理下的于阗仍与宋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贡关系。1009年,回鹘使者罗厮温等到宋朝进贡:“臣万里来朝,获见天日,愿圣人万岁,与远蕃做主。”

罗厮温在宋朝皇帝面前自称“臣”,称宋朝皇帝为“圣人”,并请宋朝为其做主。由此可见,喀喇汗王朝完全是以臣子的身份认同宋朝的正统地位。据《宋史》记载,自神宗“熙宁(1068至1077年)以来,远不逾一二岁,近则岁再至。”直至宣和(1119至1125年)年间,于阗使者前往宋朝“朝享不绝”。

册封,代表了西域地方政权臣属于中原政权,也表明中原政权对这些地区行使着管辖权。1063年,喀喇汗王朝“遣使罗撒温献方物”,宋朝册封喀喇汗国王为“归忠保顺鳞黑韩王”。自此以后,喀喇汗王朝“数以方物来献”。另外,喀喇汗王朝仍然沿用旧称来称呼宋朝的皇帝,比如1081年喀喇汗王朝遣使北宋,称宋神宗为“阿舅”,是因为唐朝公主下嫁的缘故,所以喀喇汗王朝一直称呼中原王朝为舅。

宋太宗 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朝有过强盛的时候吗

从军事上说,宋朝硬核的时候确实不多,主要是当时制度的原因,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同样也是为防叛乱,精锐部队在中央,老弱病残戍边防,而再那个没有高德的年代,中央的精锐部队出征,第一次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大北方,都没有迷路还要啥自行车。

所以在同样经过开国初期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拼着败光家底把周遭收拾了个服服帖帖,而相比汉武帝的全款一次付清,宋真宗选择了分期付款,就是澶渊之盟。但这种利用杠杆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宋朝领导人的经济头脑,所以,宋朝虽然战斗力感人,但经济却非常不错。

重视农业和科技发展,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率大幅提升,不抑商业,多余的农业劳动力涌入工商业,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交通便利,外贸发达,三驾马车齐飞有没有?货币输出,一带一路有没有?

老子这么一个懂经济又风雅的文化人,有啥事不能好好说,有啥事不能用钱摆平,咋一个个的就非得动手呢?

这个问题很难准确回答, 如果说从军事角度讲,宋朝强盛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开国之初,换句话说,军事不强也建不了国。之后军事上就很难再有建树,原因是宋朝重文轻武。武将发展受阻。但也有一些名将,如杨家将,岳飞等!但军事上就再也没有强盛过!宋朝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富裕,建成了历史空前的庞大军队,而这些兵,大多只吃皇粮,不打仗,因此军事上基本没什么大的胜利!宋真宗时期,与辽国在澶渊交战,本有绝对优势兵力,但真宗胆小,最终签订澶渊之盟。

宋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用现在话说就是GDP前几位的,但重文抑武,军人地位低微,各大军区领导老是轮换,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老是书生指挥军队,再加上幽云十六州不在手里,草原的骑兵最喜欢一马平川了。

宋朝本身是很强大的,也是中国历史上君臣最为平衡的时期。经济上的强大毋庸置疑,文化上的强大也是有目共睹。军事上有很多独创之处,今天看来也很先进,例如文人治军,今天美国都是在用这个。但是,内外因素太多,外敌军事太强,最终被蒙元帝国所灭,也并不丢人,那可是横扫了亚欧大陆的军事存在。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分角度去看,严格意义上而言,宋朝并不是真正的统一王朝,但是比之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宋朝的影响力却丝毫不逊色。从经济,文化,制度上宋朝几乎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时代的顶峰,从这些点来看,宋朝毫无疑问是强盛的,但唯一备受诟病的是军事上。

但是就是军事上也没有后世想象的如此孬弱不堪,相反还有不错的战斗力,主要的代表就是是指北宋前期的禁军以及中期的西军,至于流民编成的厢军完全不能作为军队看待。

而根据这两只军队存续时间。宋代的军事强盛期也有两个,一个是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一个是宋神宗时期。

第一个是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继承了后周的遗产,获得一只战斗力不俗的禁军。依靠这支精锐,北宋平南唐,征蜀中统一了南方,同时还将拥有契丹支持的北汉压得抬不起头。

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帝位后,也凭借这支彻底攻灭了北汉。凭借着这只精锐,在宋真宗之前,北宋对于辽国在战略上基本处于积极进攻的姿态,这其中虽然有辽国内乱的原因,但也必须承认北宋自身是拥有不俗的战斗力。

这种攻守之势的逆转,由于宋太宗自身的贪功冒进,先是在高梁河之战惨败,之后又雍熙北伐中失利,导致北宋精锐尽失。雍熙北伐的失败对北宋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朝代,至此之后北宋也基本失去了对北进攻的能力。一直到徽宗年间,金国崛起快要灭亡辽国时,才有了一场闹剧般的宣和北伐。

第二个是宋神宗时期,在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了澶渊之盟,从此之后,两国双边虽然还有零星的交战,但总体却趋于和平。从真宗至仁宗年间,北宋安享了近五十年的时间,这段本该用于发展的时间,却因为真宗笃信图谶,大兴土木而错过。

原本还算精锐的河东,河北禁军迅速腐化,而国初的禁军更是早已成为了兵痞,除了闹饷外几乎没有他用。全国上下除了常年与党项对峙的西军外,基本都没有可堪一用的军队。

而在仁宗年间,西夏在李元昊的带领下快速崛起,进而威胁西北边境。但本以为的痢疾之患,却让宋军在好水川,定川寨,三川口三大战役中接连丧师,西军精锐几乎一扫而空。

这种国中无军的尴尬,直到神宗熙宁年间才有所缓解。神宗锐意推行新法,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近三十年的恢复,西军新一代领军人物如三种,折家,郭逵,燕达等在战火的磨砺中也逐渐训练了一批劲旅。

熙宁年间王韶开边河湟,种谔进筑绥州,章惇震慑荆蛮,熊本平定西南,郭逵痛击交趾。甚至在神宗后期的五路伐夏中,几乎将西夏攻灭,但最终还是因为将帅失和,各路军队忙于抢攻而功亏一篑。虽然此战失利,却让西夏从此再无南侵之力,但令人叹息的是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因战败抑郁而终。

凭心而论,宋朝的国力,军事并不算弱,之所以给后世留下孬弱也有着很多客观的原因,简而言之“先天本来不足,后天又太安逸。”

宋后为统一土地制度的原因是什么知识点

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国家不再执行强化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国家不再干预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自由放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