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时期的李敬业叛乱为什么会失败,武则天是怎么平定叛乱的
武则天废唐中宗自立为帝,并改国号周,史称武周,虽然后来又将政权交还给了李唐,但这一行为还是引起了当时一些将领的不满,于是李敬业打着为李唐复辟的名号,起兵反叛武则天。
李敬业起兵反武却被武则天所平定,史称扬州叛乱。武则天在扬州叛乱中取胜的原因有四:
其一,政治优势。李敬业打着一个巳死的废太子的旗号,丧失了原有的政治优势。
第二,军事优势。十几万乌合之众和30万正规军之间差距实在太大。
其三,知人善任。武则天选择了李孝逸和魏元忠决定了她最终的胜利。
其四,深得民心。武则天参政以后,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老百姓不愿意打仗,也真心诚意拥护她。44天的扬州叛乱是对武则天的一次严峻考验。武则天经受住了考验。
陈岳认为徐敬业不用魏思温的谋略,而妄图金陵王气,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评价说:“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
王夫之评价说:“李敬业起兵讨武氏,所与共事者,骆宾王、杜求仁、魏思温,皆失职怨望,而非果以中宗之废为动众之忱也。敬业以功臣之裔,世载其奸,窥觎闲隙,朝权不属,怀忿以起,观其取润州、向金陵,以定霸基而应王气,不轨之情,天地鬼神昭鉴而不可欺,徒建鼓以号于天下曰:‘吾为霍子孟、桓君山之歌哭也。’内挟代唐之私,外假存唐之迹,义可取也,则宵人之巧谲,但能淋漓慷慨为忠愤之言,而即佑于天、助于人,天其梦梦、人其胥有耳而无心乎?于是兵败身死,而嗣是以后,四海兆人之众,无有一夫焉为唐悲宗社之沦没,皆曰‘义不可伸,贼不可讨’。天移唐祚,抑将如之何哉!大义之堕,堕于敬业之一檄也,无情之文,巧言破义,贞人之泪,为奸人之诽笑,而日月昏霾,妖狐书啸,复谁与禁之哉?故敬业之败,武氏之资也;敬业之起,宾王之檄,必败之符也。忠臣孝子以无私之志伸不容已之义,虽败虽歼,不患无继我以兴者,唯孤情之在两闲,群蒿絪缊,百衄百折,流血成川,积骸如莽,而不能夺也。群不逞之徒,托义以求盈,而后义绝于人心,悲夫!”
蔡东藩认为徐敬业和裴炎都是因私心所误,评价说:“徐敬业起兵扬州,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锐图匡复,即至兵败身亡,犹不失为唐室忠臣,乃始以失职生谋,继以营巢致覆,死不足惜,例以翟义袁粲诸人,且有愧焉。要之私心一起,身名两败,裴炎、徐敬业,皆以一私字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