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百年,尸体竟然喷出剧毒

2022-05-19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是一桩悬而未决的千年奇案,而在他死后的百年,在盗墓贼光顾他的陵寝的时候,他的尸体竟然喷出了剧毒,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怪事情。

盗墓者在盗墓的过程中常发生一些恐怖怪事,如打开古墓后发现死了几百年的人,身体不仅没有腐烂,脸色还鲜活如生;或者他们正在投入地收集墓中的珍宝时,尸首突然坐了起来;再或者在挪动尸体的时候,尸体的口中突然喷出黏液。宋末元初时,有个盗墓贼在挪动赵匡胤尸首时,就被喷了一脸的黏液,怎么回事?在宋朝的盗墓贼中,有一个叫“朱漆脸”的人,脸上覆盖着一层黑漆。说到这层黑漆的来历,还与死去的赵匡胤有关。北宋被灭后,北宋皇陵从此无专人看管,在金国扶植下成立的“大齐”伪皇帝刘豫寡廉鲜耻,竟然成立“淘沙官”,大肆毁坏北宋皇陵,盗取财物。上行下效,连皇帝都盗墓,民间的盗墓者也跟着趁火打劫,朱老大就是这些盗墓贼中的一个。

朱老大与永昌陵陵使的后人是邻居,无意中听到这人说起随赵匡胤葬下的有一条非常贵重的玉带。这条玉带是赵匡胤从后周皇帝那里得来的,上面镶有七七四十九颗夜明珠、七七四十九粒大钻石、七七四十九片翡翠,堪称稀世国宝。金兵盗陵时,因不知其珍贵,并没有将这条玉带盗走,依旧留在陵中赵匡胤的腰上。

朱老大出自盗墓世家,自己本身也以盗墓为生,听了墓使后人的话,立马就打起了玉带的主意。

一天晚上,朱老大瞒着他人,一个人偷偷来到了永昌陵。当时的永昌陵,早就被金人损坏得不像样了,朱老大很容易就找到了赵匡胤的棺木,一看,赵匡胤的腰上果然有一条玉带,朱老大就伸手去拉玉带。赵匡胤虽然死了一百多年,但由于尸首曾做过防腐处理,还如刚死不久一样,将玉带牢牢压在身下。这次朱老大是一个人来的,没有带帮手,只好找来一根绳子,一头套在赵匡胤的脖子上,另一边套在自己身上,试图将赵匡胤拉起来。这是盗墓贼惯用的一种“贴面盗”的方法,主要用来取尸身上的宝物。这方法果然奏效,朱老大稍一用劲,赵匡胤的尸身就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赵匡胤的嘴里突然哗地喷出一股黑色黏液,正好喷到朱老大的脸上,吓了他一大跳。镇定下来后朱老大随手在脸上抹了一把,取下玉带,解开自己身上的绳子就溜出了地宫。

朱老大回到家中后,把家人吓了一跳,他走到镜子前一看,才发现自己脸上都是一块块的黑斑。于是赶紧端来清水洗,但是却怎么也洗不掉,脸上就像抹了一层黑漆一样。不久这件事就在当地传开了,朱老大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朱漆脸”。

赵匡胤已经死去了一百多年,怎么嘴巴里还会喷出黑漆呢?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服用了一种防腐药导致的。据传,赵匡胤驾崩后,如何保护“龙体”不腐成了一个大难题。赵光义找来一位江湖郎中,由郎中秘制出一种防腐汤药,将赵匡胤遗体的嘴撬开灌了进去。这种药物在人体内会腐蚀掉整个内脏,将其化成液状存留在体内。当有盗墓者搬动尸体时,尸身受到挤压,液体就会从嘴里喷射而出。所以,这种汤药除了防腐之外,还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一旦沾到人的皮肤上,根本就无法洗去,朱漆脸很不幸地成为了这种药物的第一个实验者。

没多久,朱漆脸的事传到了洛阳官府。官府派人将朱漆脸抓去,一通审问后,他将自己盗玉带的事情供了出来,官府依照法律处死了朱漆脸,没收了他盗出的玉带。据传,洛阳知府为了讨好蒙古人,又将玉带献给了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

朱漆脸不仅白盗了一回墓,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弄丢了,用古人的话说,这也算是恶有恶报了,给他带来厄运的,正是赵匡胤的尸首吐出的黏液。在今天,也有人认为这些黏液属于尸毒。不过,“尸毒”一向是小说中的词语,在医学上还不存在这个定义,所以这一说法并不能成立。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上一页1《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

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

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也许正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同时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交待了一个基本的答案 。

上一页89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

抛开诸如《湘山野录》、《烬余录》等含糊其辞的野史不提,正史中也有对赵光义非常不利的记载,如《辽史·景宗纪》中就有“宋主匡胤卒,其弟炅(即宋太宗)自立”的字眼,一个“自立”,就让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赵光义难逃干系,至少与赵匡胤之死有关联。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他们一块儿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

上公元960年,赵匡胤联合赵匡义等发动陈桥兵变

《宋史·本纪》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与赵光义的奸情。诸多不正常疑点暴露在那个太祖驾崩之夜。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即便这样,他本人还是不太满意。为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费这么大劲吗?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

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六月,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之金匮”(《宋史·后妃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为何要让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有两个原因,其一,杜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赵光义,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私心;其二,杜太后认识到,自五代以来,中原皇帝执政皆短命,在位最长的也不过十年,难保赵匡胤不会步其后尘,为保大宋国祚延续,防止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公心。赵匡胤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厚道人,故一口答应。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赵匡胤至孝,母命不可违;其二,当时大宋根基还不牢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赵匡胤之子年纪尚小,确实需要赵光义这样一个“工文业,多艺能”(《宋史·太宗纪》)的成年储君以壮阵势。所以,赵匡胤听从母命,于杜太后病亡一个月后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后又封其为晋王。

开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国都驻地开封府的最高长官。五代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就基本确立了其储君的地位。赵光义利用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赵匡胤晚年,政权稳固,儿子成人,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曾有过动摇,但考虑到赵光义“威望隆而羽翼成”(王夫之《宋论》),儿子不是弟弟的对手,所以未立太子,而是依照《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然而如此重要的皇位继承证据《金匮之盟》,在《太祖实录》第一次编修的时候,居然未做丝毫记载。《宋史》“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仔细分析,赵光义的政治骗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身体倍儿棒。赵光义刚刚23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11岁,四子德芳也3岁了。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30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