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唐朝名将高仙芝死于非命,真的令人扼腕叹息!

2022-05-19

唐朝中期,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以致爆发安史之乱,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起初那个开元盛世时期的唐玄宗了,他亲信小人,乱杀大臣,一代名将高仙芝便是死于非命。

起初高仙芝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他遇到了节度使夫蒙灵察,他认为高仙芝是人中龙凤,多次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重用他,在这个贵人的帮助下,高仙芝一步步成了万人敬仰的名将。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的时候,身边仅有几个随从,此时一个名为封常清的人十分仰慕高仙芝,于是多次向高仙芝举荐自己,最终如愿以偿,随后封常清多次提出了决定性建议,帮助高仙芝渡过了难关。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在对抗吐蕃的战争中多次取得大胜。此时唐朝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安西等地军镇,朝廷下令当地节度使扩大控制区域,吐蕃联合东突厥等汗国一同抵抗,不过在唐军的威胁下步步败退。

唐军连年征战实力受损,原本是唐朝藩属的小勃律国趁机叛乱,加入到吐蕃阵营当中,两国结为盟国,吐蕃趁机切断通向安西四镇的战略要道,控制了西北众多小国,这些小国迫于压力中断了对唐朝纳贡,统治者自然不会放任不管,不过因为地势遥远,多次出击都没有成功。

天宝年间,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率领数万人出击小勃律,对此高仙芝做好了充分准备,大军集结完毕以后,开始了艰难的行军之路,此次途经高原,地势险峻,唐军不仅要跨过帕米尔高原,还要越过许多险峰,跋山涉水之后,终于走到了目的地。抵达战略地点以后,高仙芝命令部队兵分三路,约定在同一时间与连云堡汇合,连云堡地势险要,其中还有数千吐蕃军驻守,城外大量吐蕃士兵遥相呼应,高仙芝认为唐军要想取胜只能一鼓作气,不然取胜的难度极大,高仙芝下令士兵们只准携带三天的干粮,次日清晨进攻。

唐军冒险逼近城池,吐蕃没有想到唐军进展如此迅速,等到反应过来时唐军已经杀了进来,没有丝毫准备的吐蕃士兵仓皇出逃,唐军一战缴获上千战马和无数军粮。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然而监军边令诚却不敢继续进攻,于是高仙芝带领精锐士兵继续追击,顺利攻下阿弩越城,只不过城中依旧有许多将领死心塌地的跟随吐蕃,高仙芝暂时稳住他们,等到唐军主力抵达以后,将坚决抵抗的将领全部处死,随后切断了通往吐蕃的藤桥。

远道而来的吐蕃支援军队没有办法度过悬崖,只好在对岸观望,修复完成怎么也得需要一年的时间,因此看到没有机会以后,吐蕃放弃小勃律,班师回朝。

高仙芝解决了危机,劝降小勃律,再次将小勃律纳入唐朝管辖下,一战打响了唐军的名声,此后数个小国纷纷臣服。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中,唐玄宗对于安禄山的叛乱异常愤怒,他立即下诏处死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并且赐死了刚嫁给安庆宗不久的荣义郡主。洛阳的失守,让他颜面扫地,做了四十多年盛世天子的唐玄宗绝不允许安禄山这样践踏自己权威。丢失洛阳的封常清被剥夺一切官爵,打回高仙芝军中效力。并且派太监边令诚督军,严密监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行动。

回到军中的封常清详细的向高仙芝汇报了叛军的情况,叛军凶猛势大,必须立即死守潼关,不然长安危矣。由于高仙芝的及时回防,叛军多次进攻都没能攻破潼关,长安城获得了暂时的安宁。高仙芝和封常清计划继续坚守潼关,等待局势的变化。然而在这关键时刻,由于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的矛盾,昏聩的唐玄宗却上演了一场临阵换将,自毁长城的历史悲剧。

高仙芝本身是高丽人,他追随其父从小就生长在安西都护府的军中,二十多岁就官拜将军,军事才能出众,治军有方,曾多次为唐王朝平定西域地区的叛乱,是当时玄宗朝的一代名将。也正是因为战功卓著,在叛乱之际,唐玄宗对他委以重任。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自西域时期以来就是老搭档,当时的高仙芝人轻位浅,对这位监军公公还算敬重有加。如今战事如此吃紧,边令诚手下的大小太监依旧作威作福,事事都要插一脚,对此高仙芝十分不满,两人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不断加深。

当时洛阳失守,潼关危急。愤怒的唐玄宗本来就无处发泄怒气。边令诚对高仙芝、封常清怀恨在心,在回朝面君之际狠狠的参奏了二人的罪状。他指责封常清丢失洛阳,夸大安禄山叛军的实力。同时又说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肝火正旺的唐玄宗二话不说,丝毫不念守卫潼关之功,立即敕令边令诚去军中斩杀二人。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被杀,几乎让守卫潼关的兵马军心尽失。一天连续杀掉两员大将,唐玄宗的怒气才稍稍消解。可是现在大敌当前,又有谁能率兵抵挡住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呢?思来想去,他想到了此时因病正在长安修养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也是唐朝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且素来和安禄山不和,两个人之间一直是死对头,派哥舒翰去抵挡叛军似乎是不二的人选。于是急切的唐玄宗立即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统兵八万,加上高仙芝留下的人马,共二十万,赶赴潼关“拒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