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十分悲情,而他比崇祯还要悲剧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其实明朝灭亡在崇祯时期也是十分悲情,在位十七年十分勤勉的崇祯,最终却得了一个国破自缢的结果,或许就像他说的明朝的君王没有亡国,亡国的是明朝的群臣。而在明朝还有一个比崇祯还要悲剧的皇帝,被人抢走了皇位,连年号也废除,这位皇帝被刻意抹黑成昏君,最终下落也不知所踪,他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在被立为储君后,朱元璋曾问过他一个问题,“孙儿啊,我走后,你准备对待你的各位叔父呢?”朱允炆沉思片刻,高声回答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封地,再不可,则废置其人,还不可以的话,就要举兵讨之了。”朱元璋听后很高兴:“这种方法很好,就要这样做。”然而,朱允炆一继位就迫不及待削藩了,直接用最后一招,直接把叔父们一个个干掉。长久以来,朱允炆被视为“宅心仁厚之主”,这是最大的误解。
朱允炆的性格很强横狠辣,祖父这边一断气,那边就强行削藩,而且是不留余地。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齐王朱榑都被废为庶人。到了湘王朱柏这里,朱允炆以“湘王柏伪造钞及擅杀人,降敕切责,仍遣使以兵迫执之。”朱柏有骨气,反击道:“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身高皇帝子,南面为王,岂能辱仆隶手求生活乎!”此话说完后,朱柏举火自焚。按理,对待这几位叔父如此决绝,那么对待燕王朱棣应该更决绝才对。
历史告诉我们,朱允炆在对待最有实力的燕王时犹豫了,最终错失了一个个机会。朱棣起兵后,朱允炆没有抱着必杀之心,他给出征的将士们下了一道圣旨,“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就无比尴尬了,将士们是与靖难之师殊死搏斗,皇帝却让我们不要擒贼先擒王,这张还怎么打?从朱允炆下达这一圣旨时,已经注定会失败。朱棣登基不久,在南郊祭祀天地,特意下了一道诏令:
“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为纪,明年为永乐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复旧制。山东、北平、河南被兵州县,复徭役三年,未被兵者与凤阳、淮安、徐、滁、扬三州蠲租一年,馀天下州县悉蠲今年田租之半。”朱允炆苦逼了,朱棣根本就不承认他,甚至连年号都不承认。尽管朱允炆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未尝不是性格决定命运罢了,靖难之役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战役。
实际上,这次叛乱能够取得胜利也是十分奇怪的。首先,燕王实力完全不如中央的实力,燕王当时在发动叛乱的时候仅仅能够控制北平一个城市和几万军队,而且北平也是燕王刚刚夺取控制权的,人心还不稳,全国其它地区都对明朝朝廷效忠,就算是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它实际上也没能控制多少土地,而且尽管他的军队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实力较强,但这也是有限的,跟朝廷拥有数百万计的大军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招募到的几十万预备军,燕王的实力可真的是弱的可怜,从实力上看,他根本难以取得胜利。
其次,燕军的战略空间小,而朝廷的战略空间十分大。从北平到南京按照古代的走法和明初北伐的路线,应该是先从北平经过河北地区到达山东,攻克济南之后,再取得徐州,最后渡江南下攻取南京。但是这条路上都是军事重镇,无论是济南徐州还是南京要取得都是很困难的,加上燕军数量少、缺乏粮食,一旦时间拖得久了那就难以为继了;而朝廷的可回旋空间则是很大的,他们完全控制山东江苏等地,不仅如此,他们还拥有很多坚城、淮河和长江的天险。根本不用惧怕燕王的攻击。
而且,朝廷对燕军的军事行动是具有完全的正当性的,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燕王想要争夺本不应该是他的皇位,违背了基本的礼制,从道理上看就输理,更是在和平之中非要制造混乱和战争,给百姓带来战乱的痛苦,更应该得到人们的反感,况且燕王势力很小,任谁看都不会相信他会取胜;而朝廷是在平叛,具有道德上的优势,而且朝廷兵多将广、占据优势,这就更让人怀疑燕王取胜的可能性。
然而,这次叛乱最后的结果却和人们想的不一样,反而是兵少将寡实力不足的燕王取胜了,这真是让人感到十分奇怪。在很多人看来,朝廷不仅是站在道德高点上,军队实力和财政实力都比燕王强一百倍,怎么可能会输掉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次燕王能够取胜确实是有极大的侥幸成分在里面。首先,当时燕军已经陷入了战略被动,不用说首都南京,就连山东境内的济南他两次进攻都没能攻下来,被挡在了这里难以向南,如果这样下去,按照自己的实力,不用打仗都很可能被拖垮,这是胜利已经离朝廷不远了。然而意外发生了,朱棣不愧是优秀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他看到这种情况,已经知道了自己不能再像传统的方法一样进攻了,必须要使用奇招致胜。
于是他决定跳过济南和山东,从安徽东进,直接进攻徐州甚至是南京,朱棣亲自率领军队走了这条路线,他首先攻打徐州,却不能攻克,之后决定直捣黄龙,直奔南京。没想到朝廷后防空虚,完全没想到燕军能够直接进攻首都,情急之下守军投降,朱棣成功攻克南京,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