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隋朝创下开皇盛世,为什么皇帝一定要迁都洛阳?

2022-05-19

隋朝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短命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乱世功绩赫然,可惜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当时隋炀帝下了很多劳民伤财的命令,比如迁都,远征,修运河等,隋炀帝杨广在继位不到一年后,就于大业元年(605年)三月,下诏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为此,隋炀帝每月役使民工200万人前去建造洛阳。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资源营建东京洛阳,并使其取代长安成为隋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呢?

隋炀帝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他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于是决定在此营建都城。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

第二年的正月,东都就建成了。正在江南巡游的隋场帝得到消息,当即从江都出发,四月便到达了东都洛阳。接着,六宫百官也迁居洛阳。此时的洛阳,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花园。

为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大业元年,隋场帝还下令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炀帝时,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洛阳官仓里储粮多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手工业有新的发展;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人们能造起五层楼的宏伟战舰。可是面对这样的国情,隋炀帝却选择了滥用民力。他三次乘坐大龙舟到江都巡游,随行船只几千艘,绵延200多里。沿路州县,都必须为这支庞大的舰队供应食物。

隋炀帝还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兵役和徭役,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农田荒芜,进而造成饥荒。大业七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起义,随后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个强大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瓦岗军在河南瓦岗起义,攻占隋朝大粮仓兴洛仓,把粮食发给农民。之后,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我们不禁要问,隋炀帝为什么要花费大量资源营建东京洛阳,并使其取代长安成为隋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资治通鉴》给出的答案是:杨广听信了术士之言和民间流传的谶语。在隋炀帝登基后不久,就有一个叫章仇太翼的术士向隋炀帝进言,说:"陛下的命属木,而雍州地处破木之冲,不宜久居。且谶语有言'重建洛阳,恢复晋朝之天下'!"这个术士的一番蛊惑之辞说动了隋炀帝,于是他几天后就下了迁都的诏书。

然而,隋炀帝的这一重大政治举措,果真是因为术士的一句话吗?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逝世,其子隋炀帝继位。术士章仇太翼对炀帝说:"陛下是木命,国都长安地处雍州,是属于金的西部地区的要冲,金克木,不利,不可久居。民间流传着'修治洛阳还晋家'的谶语,陛下以前是晋王,正好应验。"炀帝认为很有道理,便在十一月巡幸洛阳,下诏营建东京。然而这道诏令却披露了这样的情况:早在二十多年前,文帝刚刚建立隋朝,就萌动过创建东京的意图,只是由于条件限制,及身未能付诸实践。名义上不过是在完成先父的遗愿。

其实隋炀帝营建洛阳的最直接原因是他继位后,他最小的弟弟、并州总管杨谅担心被害而起兵叛乱,只不过不久就被平定下去了,但是,杨谅的部属及其所管辖的百姓有20多万人,这些人很多都被迁到了洛阳附近,需要加强控制。但隋朝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遇到叛乱,从关中调兵颇费时日,不利于迅速出兵平叛。

其次,营建东都也是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山东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又长期处在东魏、北齐的统治下,尉迟迥发动的反抗杨坚代周的军事叛乱,杨谅反抗隋炀帝的叛乱都发生在这一带,这一地区的民众对隋朝有着很强的离心力。

而且,江南陈朝统治下的人们对北方的政权离心力更强,在陈朝灭亡后不久,江南的豪族就发动叛乱,虽然很快平息了,但是江南的不稳定时有发生。这说明,对江南的控制是隋炀帝继位后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