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死后坟墓为什么出现在加拿大?这是原因?

2022-05-19

从古至今汉奸都是令人所唾弃的,就算打不到也得骂上几句,但有一位汉奸却不知是否该将他定义为汉奸,那就是祖大寿

对于祖大寿的评价,历史上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能够坚守阵地,也有人说他里外不是人。我佩服他的英勇与忠诚,但也愤怒于守城之时竟杀害城中百姓充当军粮。

祖大寿生于1579年,卒于1656年,是明末清初人士,为明国大将。对于他的降清,许多人唾骂,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亦是逼不得已,两次降清皆因走投无路。那么祖大寿是如何一步步被逼到投降之路的呢?

当时皇太极攻打锦州与宁远,但是两军相持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从蓟州攻入长城,直达北京城。

当时是袁崇焕镇守山海关,急忙派遣祖大寿前往北京救援。但是援兵到达北京城时,却被崇祯帝拒绝在外,祖大寿只好带领援兵驻扎城外。

皇太极亲自帅金军攻打,满桂副将应战,被炮火轰炸受伤,前去诬陷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杀害的。崇祯帝不容分说便下令把袁崇焕押进监狱。祖大寿内心惶恐,又被陷害说三天必反,所以他直接率宁关军离开京城。

明朝主力军离开,满桂敌不过金军的攻打,死伤惨重。崇祯皇帝不得不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解京城燃煤之急。

1630年,皇太极捉得祖大寿的家属,并且好生相待,为的就是让祖大寿投降。但是祖大寿依旧不肯投清,与金军大战于大凌河。皇太极率领军队亲自包围大凌河,祖大寿在慌乱之中匆忙应战。

大战几天之后,城中粮尽,城内士兵惶恐。祖大寿率军队几次要突出重围都没有成功。所以他坚守不出。

虽然久久不见明军来援,却收到了皇太极几封劝降书,但他依旧不为所动。皇太极改变策略,假装援兵,祖大寿上当,城中士兵损失惨重,此后再也不应战了。

皇太极又做了大量工作,又亲自写书劝其投降,但是人遭拒绝。后来援兵至,却也都被击退。大凌河城被包围了三个月,粮食早尽,以马充饥。但马尽却杀城中百姓,大凌河城百姓几尽被杀食光,祖大寿才不得已诈降。

皇太极率领众将隆重迎接,双方盟誓祭天。但祖大寿“人在曹营,心在汉”,之后借自己家人皆在锦州城为由逃回。祖大寿逃回锦州城后,积极组织防御工作。

崇祯皇帝因此提拔祖大寿,但下召令其进京时,却遭到多次的故意推迟。皇太极则是不断密信告诫祖大寿莫忘誓言。

1638年,皇太极又亲自率兵攻打明朝,祖大寿与皇太极对峙,皇太极又亲自写信劝降。说无论祖大寿选择留在明朝还是归清,绝不勉强。第2天又释放民间俘虏,但祖大寿都不为所动。

1639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而祖大寿奉命镇守宁远。皇太极派遣使者前去会谈祖大寿之妻,让她说服祖大寿归清。祖大寿之后又与清军交战,大败而归。

后皇太极退兵松山,撤回辽宁沈阳,祖大寿又入锦州驻守。1640年,锦州外城众将预谋投降,清军将至,众将准备投降。不过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祖大寿依旧选择不投降,两军又相持不下。

后来皇太极命多而滚、济尔哈朗等轮流带兵攻打锦州。吴三桂率13万军兵营救,结果被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军队切断军粮之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急剧攻打。1642年,松山沦陷,众将投降。

而此时,锦州已经被包围了整整一年。援军不至,又不能突破不了重围,城内粮食尽,又上演了一场杀人相食的惨剧。锦州城内百姓又沦为军中粮食,士兵口中肉。最后城内百姓被杀绝,祖大寿才打开城门投降。

皇太极得知,非常高兴。命令人盛宴招待祖大寿,并且好言相劝。祖大寿从此归清,担任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之后写信招降外甥吴三桂,但却被拒绝。

1656年,祖大寿病故于北京,藏语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祖大寿死后,宅邸被改造成祖家祠堂,位于北京市国富街3号,但为何祖大寿坟墓会出现在加拿大呢?

辛亥革命后,封建主义虽被推翻,但帝国主义仍很猖狂。再加上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不久后军阀混战,整个中国乱成一团。不少外国的传教士、资本家和投机者将目光投向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物,意图低价购买。而当时我国的老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暇顾及文物,甚至还出现了一批盗墓者与文物贩子。大约在191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委托英籍在华商人克罗夫茨采购一套完整的且是明清高官显爵的墓葬。于是克罗夫茨首先从北京开始挑选,当他看到祖大寿的陵墓(暂且这么认为)后,毫不犹豫地从文物贩子手中将其买下,并将祖大寿墓及墓前的石雕、石桌、文武翁仲、石骆驼等一起装运上船,漂洋过海倒卖给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现今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还能看到这座陵墓,而且保存得完好。不过整座墓室只有墓门上刻着“皇清诰封光禄大夫”一行字,所以实际无法确证墓主就是祖大寿。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墓一定来自北京清河永泰庄,但是是祖大寿的几率较小。首先从我国目前可参考的史料来看,没有祖大寿葬在北京的记载,相反史料上多次提及祖大寿的墓地在辽宁兴城。清康熙刻本《祖氏家谱》记载:祖大寿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四月十五日申时,寿七十有八,葬于宁远西河右岸新茔,即“镇国将军祖公茔”。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户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张玉书在为《祖氏家谱》所作的序中:“而宁远祖氏尤为诸望族之冠。曩余扈从,至陪京过明东协副总戎祖公墓道,驻马肃入,抚碑拂藓,则其子大将军兄弟之名在焉。”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张玉书曾前往宁远“镇国将军祖公茔”墓地拜祭祖大寿。

另外在2013年,辽宁兴城的当地村民发现了祖大寿祭文碑,最小的残件也有百余公斤,其中一块残碑上“祖大寿”三个字格外引人注目。这块祭文碑复原,至少有3米高,其重量也要超过2吨,清朝刻制这样的巨型祭文碑规格算相当高,可见对祖大寿的重视。尽管目前碑文尚缺字,但大部分碑件的出土也为破解祖大寿墓葬之谜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考古实物,也为证实国外的“祖大寿墓”是误传,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我国学者一致认为,一代传奇人物祖大寿的墓葬位于今辽宁省兴城,而迁移到加拿大的墓室是他子侄的。虽然祖氏家族的叔侄二人几百年来只能隔海相望,但是无论相距多远,宗族和血脉是不能分割的;无论位于何方,都彰显着华夏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