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白起一战封神,为什么秦昭襄王还要赐死他?

2022-05-19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国之间相互攻伐,自从秦国变法之后,国力就日益强盛,后来秦国的国主也出现了很多的明主,因此秦国吞并天下之心也越来越大。

白起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无敌的,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打败他。在官方历史上,很难发现他的失败。他打了七十多次仗,一生中杀死一百多万名敌人。他在和长平战争中杀死了四十多万名士兵,他的外号被称为“人屠”。尽管有人批评他残忍的杀人行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人们心目中作为一代战神的形象。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会没有一点缺点。每一位成功的将军都必须双手沾满鲜血,不管将军多么善良、忠诚和勇敢,因为战场上只有敌人。因此,作为一代名将白起,他自然也有优缺点。

白起是秦朝的一个彻头彻尾的贵族。他的祖父在秦朝享有世袭头衔,商鞅变法以来,贵族和宗族的地位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不再享有特权,在没有功绩不能升官的背景下,白起和其他普通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因为他是贵族,他也不瞧不起人。相反,他更加低调和克制。白起十六岁参军,凭借他非凡的勇气和军事能力,他很快被提升为左领袖。他在军队中的良好声誉传到了魏冉的耳朵里,魏冉决心提升白起作为一名年轻将军的地位。

公元前294年,在军队中磨砺了二十年后,白起已经成长为一名具有卓越远见的将军。第一场战役是对付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秦军的兵力不到对方一半的情况下,他分析了韩魏联军的作战状况,并采取了回避现实、先削弱后加强、逐个击破联军的战术。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祥,正如孙子的《孙子兵法》所说:算得越多,胜算越大。掌握军事行动的要领是一种罕见的才能。

公元前281年,白起率领一支军队再次进攻楚国,三次进攻楚国,摧毁了楚国的首都,杀死了三十五万楚国军队,对楚国造成严重破坏,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长时间内也未能恢复。他也消除了秦南部的危机,真正为秦的统一扫清了道路。随后的长平一战使白起的名字再次载入史册。他一举歼灭了四十多万赵军。秦赵的这场战争是白起第一次采取围歼战术。他的目的不是占领这座城市,而是消灭敌人的部队。毛泽东曾经评论过他:“数千年来,在歼灭战中,没有人能比得过他。”无论是攻城还是一场野战围歼,白起都可以轻松取胜。作为一名名将,白起仍然有许多特点。除了对士兵友好之外,他对军队有很好的指挥能力,有自己的训练和领导部队的方法等等。

白起的一生经历了七十多次战斗,六十多次胜利和十几次次平局,没有任何失败。伊阙之战长平之战是他交给秦国的完美作品,伊阙战杀死了二十多万韩军和魏军。攻楚三次,破楚,歼敌三十多万楚军,攻击赵军的时候他消灭了六十多万敌军赵军,一生中消灭了一百多万六国军队,这些成就也可以被视为他的耻辱和污点。最让人们责骂他的是他的冷漠,他绝不会怜悯这一个士兵,一旦他们被俘,他会杀了他们。在长平战役中,他毫不留情地杀人。在古代,杀人不是立即进行的,而是被死亡、绝望和饥饿折磨了很长时间。杀戮导致了俘虏的不人道待遇,杀戮方法更糟糕,因为他冷酷无情,被称为“人屠”。

至于白起的结局,秦国第二次又发兵攻赵时,此时白起知道,此战不可打,于是和昭王言明,昭王不听,派王陵攻打邯郸,秦军大败,这时候昭王又一次找到白起,白起怒对昭王,当时不听我意见,现在如何?昭王大怒!白起称病不起,昭王命不奉,丞相范范雎劝无果,昭王大怒,强制让白起出兵,到杜邮时,丞相于昭王曰“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昭王听后以为然,派使者赐剑白起自杀,一带大将自此落幕。白起的一生可谓轰轰烈烈,斩杀人头百万,可最后为何会落得这个下场?

原因大概有三,其一,范雎,将相失和,和范雎不和其实早已有之,当时白起之所以能起势,大半得益于魏冉,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用计杀的,所以白起和范雎不和早已有之,最后死于范雎。长平之战之后,范雎利用白起不听王命认为白起心有怨气,恐有变数,于是对昭王言明厉害关系,促使昭王杀掉白起。

其二,秦昭王,这起案件中,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听信了范雎的意见,让六国有战后喘息的机会,错失一通六国的机会,其次邯郸一战秦国败之后,白起对他嘲讽,昭王非常生气,其实这本就是他自己战略失误,被白起说出,反而恼羞成怒,为杀白起埋下伏笔。

其三,白起,其实这点最好说,白起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将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没有正确处理和和范雎以及昭王的关系,虽然长平之战后,白起知道此刻不易攻打邯郸,秦国需要休养生息,而这时候赵国因为四十万人被坑杀全国同仇敌忾,战力不可小觑,白起明明知道这些,却没有和昭王细说。

总而言之,人无完人,一代战神这样死去,算是为自己战之罪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