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清末时期五大富豪,究竟谁才是清末首富?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末时期清政府可谓是已经走向了末路,国家穷困,欠列强银两无数,但是在民间还是有许多我们至今都耳熟能详的富豪,今天就由小编来盘点一下,清末时期五大富豪,究竟谁才是清末首富?
TOP、5 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盛隆是清朝举人,父亲盛康为进士,任职湖北时,被湖北巡抚胡林翼委以重任,盛康以布政使衔掌湖北盐法武昌道,竭力为清军筹集军费。胡林翼是有名的伯乐,湘军著名将领,多次向朝廷推荐左宗棠、李鸿章、盛康等人,盛康和李鸿章也就因此成了好友。
盛宣怀年轻时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得以结交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这些经世派牛叉级的父辈人物,而且其父是专为清军筹粮,主管政府经济工作,这也为盛宣怀后来的发迹提供了帮助。——“生平事功基于此矣”(盛宣怀)。
盛宣怀虽然脑子好使,但读书不行,不像祖父辈那样不是进士就是举人,他参加过三次乡试,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取得了秀才这样一个很低的文凭。
文化水平虽然很低,但他老子有关系啊。1870年,盛康把儿子盛宣怀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兄弟李鸿章当幕僚,相当于干秘书这样的工作。李鸿章随老师曾国藩办团练,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湘军裁剪,只留下李鸿章的淮军(后来成为北洋军主力),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成为朝廷重臣,因剿太平天国、剿捻有功,先被任为湖广总督,后来成为北洋大臣简直隶总督,位居九大封疆大吏之首,被称为“李中堂”,主办洋务,筹建北洋水师,主持军事、实业、外交等工作。
洋务运动是清末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指导思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北洋水师,近代军事工业,兴办实业,开办学校,修建铁路,外派留学生,开办报纸,翻译书籍等等各方面进行以“富强”为目标的改革。
虽然洋务运动最后因198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惨败而结束,但它的思想和取得的成就,影响了中国近代军事、国防、科技、教育乃至商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最重要助手,在洋务运动中主要负责实际操作,特别是与实业相关的一些事情,在前后二十多年时间,盛宣怀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建立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建立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建立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建立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建立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建立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建立第一个勘矿公司;建立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中国红十字会。
这些实业今天大部分都烟消云散,但其中有一个轮船招商局,即今天的招商局,现在招商局有两个世界五百强公司,一个是招商银行,另一个是招商局和中国工商银行共同出资成立的平安保险。此外,中国红十字会也是盛宣怀主导创办的,是我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
盛宣怀以官商的身份,办了很多实业,当然自己利用这种特殊关系也聚敛了很多钱财,据悉他死后,共有财产1300多万两白银,约相当于今天的150亿人民币。
TOP、4 胡雪岩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幼年时候,家境十分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并机缘巧合之下成了一家钱庄的掌柜。后与王有龄相交,得王有龄之助,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而胡雪岩的真正崛起还是靠庚申之变,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后在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而在之后,胡雪岩又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可惜在1883年时,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TOP、3 乔致庸
乔家是山西有名的商贾世家,但是他父亲原本是希望他好好读书,考取个功名,但因其父母和兄长皆早亡,故而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并成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曾经饱读诗书的乔致庸以儒术指导商业经营,秉承“人弃我取,薄利广销,维护信誉,不弄虚伪”的经商理念,故而乔家的事业发展极为迅速。
在乔致庸执掌家业期间,“在中堂”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起先是“复字号”称雄包头,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他成为“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财势跻身全省富户前列。
当然,单纯的商人如何能做到这么大的身家?乔致庸同样不可避免的与诸多达官贵人结交,乔家所结交的官员,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州府县治。清光绪以来历任蒙、疆、陕、甘的封疆大吏,本省抚、道、县几乎都和乔家有着交往。据说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与赵尔巽、赵尔丰私交甚厚,通过赵氏兄弟又结识了端方、张之洞等封疆大吏。
直至清末时期,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但凡事有兴衰,乔家也是不可避免,乔氏家族的衰败,是从清末清政府设户部银行始。时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公私存款大幅度减少,乔氏不得不把票号改组为钱庄。之后受局势影响,乔家不断衰落……
TOP、2 伍秉鉴
伍秉鉴的先祖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后落户广州十三行,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创建了元顺行,在伍国莹死前,将基业传给了长子伍秉钧,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创办了怡和行,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
这伍秉鉴可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的商行在当时同外商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在东印度公司、散商和美商中左右逢源。在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
这伍秉鉴究竟有多少财富呢?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但家大业大了,是非也就多了,清朝把这些商人当成了“肥羊”,三天两头就来剪羊毛;据伍秉鉴自己估算,在战争中,伍家损失了不下200万两白银。
虽然这笔数字,对于这位号称拥有2600万两的世界首富来说,并不至于伤筋动骨。况且,深谋远虑的伍秉鉴早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行商生意已不是伍家唯一的生命线。然而,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最终病逝于广州。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而在海外的伍氏家族也从此转入暗处,从此消失于大众之前。
TOP、1 王炽
王炽是云南弥勒县虹溪人,幼年丧父,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依靠母亲纺织为生。成年刚至时因不满乡霸欺人,失手打死恶人出走,用母亲卖掉陪嫁玉镯的10两银子做本钱经商,他从家乡弥勒虹溪购土布挑到竹园、盘溪贩卖,又把那里的红糖购回销售。凭着勤劳和机敏,王炽不久就积攒得百多两银子。
于是,他扩大经营范围,组织马帮,往返贩运土杂百货于临安府属各县和泸西、师宗、丘北之间。在王炽20岁时,他已在滇南一带小有名气。后在避祸重庆时,见重庆商业繁盛,又居水陆交通要冲,宜在此设庄贸易,于是,租得临街房屋一间,正式挂出后来名满天下的“天顺祥”商号。
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王炽究竟有多少钱没有人知道,但“同庆丰”在鼎盛时期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左右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曾给“同庆丰”算过一笔账,说自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三年共25年间,全号红利即达389余万两,此数尚未包括号内遭受的重大折损,时人称“同庆丰富过半个云南”。
但王炽却并不是“为富不仁”之辈,反而是屡屡掏钱救国救民,在晋、陕两省大旱时,黄河断流,王炽仗义疏财,捐银数百万两给工部兴修水利,被李鸿章称为“犹如清廷之国库也” 。清廷根据王炽的义举,先后赐“急公好义”和“义重指群”匾额以旌表中,并赐四品道员职衔,恩赏荣禄大夫二品顶戴,诰封“三代一品”封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