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捧印】中穆桂英的心路历程
【捧印】,是全本【穆桂英挂帅】中的核心,常被票友乃至专业演员选为单演的折子戏。犹记在台湾比较早的年代,【挂帅】因是老梅先生晚年所演,一度被列为「禁戏」;专业演员及票友们学习这出戏唱腔的不少,但无法上台演出,台湾在该戏「解禁」后首演【捧印】的是一位票友,造成很大的轰动。乃馨在至今不到四十场的舞台演出经验中,【捧印】自1993至2000演了六次(含只演重要片段者),算是最多的了。其实以乃馨的个头扮相、再加上没有功底,演【捧印】是先天不足,很难讨好的,可是我还就偏偏爱唱这折,可能和生性好强有关吧。最近看了2000年于北京演【捧印】片段的录影,回想起一些准备这折戏的学习和自己摸索的过程,想作一番整理。
1993年我首度演【捧印】是在台湾,身段方面依据梅老师葆玖先生的录影,也参考了一两位别的专业演员的资料。三个月后我把该次演出的录像带到北京,请梅老师赐教,梅老师看过之后,将若干不准确的地方逐一记在纸上,并于百忙之中抽空驾临我住的饭店,整个儿带我走了好两遍,我母亲在一旁以家用摄影机拍下来。那一趟北京之行,一为参加首届国际京剧票友电视大赛,颁奖典礼上也于现场直播的节目中演了【捧印】的片段。二为正式拜师,三则于拜师翌日在中和戏院演出了【捧印】。半年之后我在台湾又有幸参与陆光国剧队的档期公演,演的是全本【穆桂英挂帅】。
不过我个人感觉,又过了五年之后,我于自己【馨韵】的首度公演唱【捧印】及2000年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票友演唱会再唱【捧印】片段,由于天长日久原本练的都忘得差不多了,得重新练过,加上自己年岁也大了些,我一边就旧有资料复习,一边也开始真正很认真地思考一些有关【捧印】的问题。在身段方面,虽然我也算下了些功夫,比方熟背整场的锣鼓点子好与鼓佬对戏、比方勤练双层水袖保持不乱、严格要求自己捧印的几处关键点亮相的角度、加强跑圆场的训练(因我个头不够、得穿前一?后两?的垫高彩鞋),但终究这还是我的弱项。在除了垫底彩鞋、还靠穿小胖袄、甚至加垫肩来尽量弥补先天身材的不足之余,我比较用心的还在于人物的内心戏。这方面的摸索,我靠的是老梅先生的录音,自己逐字逐句地揣摩穆桂英在这折戏中内心层次的变化。
老梅先生在晚年推出【穆桂英挂帅】,以他的年龄、扮相、嗓音,表现年近半百的穆桂英,这种先天的契合度,是年轻坤旦所不可能拥有的。【捧印】上场四句慢板,老梅先生唱到「又来寻衅」的「衅」字,末几个转折的暴发力,在我来说,恐怕穷尽一生的追求也达不到十分之一!当一双小儿女安返家门,那头一声「儿啊」,道尽母亲心悬已久如今盼到儿女归家的喜悦;而听说姐弟俩儿的辉煌表现,一句「嗯、果然不愧我杨门之后」,老梅先生念得异常低沉内敛,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穆桂英原意不叫小儿女冒险,念这句是表露感觉杨家有后继之才的欣慰,如果念得太高亢脸上再带着骄矜之色,与后续的情绪就不连贯了。穆桂英好不容易放下悬心,当一听说文广刀劈王伦、夺来帅印、宋王命她挂帅出征、忽地自文广手中接过抛来的帅印,老梅先生这时的做表,至今我无法揣测,因为特长的底鼓声中观众的动容与热烈的反应,我没有在现今任何一位演员的现场演出中看到过,我无法想象老梅先生怎么能做到!每次听到这儿,不禁更加感叹老梅先生生前这最后一出戏竟然没有录像,是多大的遗憾!
再往下的一个重要转折,是绑子上殿被老太君的出现阻拦,穆桂英身为孙媳,只得压抑一腔怒火,小心应付。当太君乍见帅印激动昏蹶之际,我自己加了一个动作:就是当焦急地念「太君醒来」之后,要求文广要与我对一下眼光,我用手指责他,表示「皆因你而起」的怨怼。穆桂英侍奉太君的一些小动作都得时刻注意不能轻忽。
关于穆桂英究竟是在哪一个点上决定披挂上阵的,我想了很久。一般演出当太君唱道「?年将半百怎言老?老身我九旬已过志不减青春」时,桂英多是面带笑容的,我以为不可。桂英此刻的心态是「三关上将俱已凋零」,她根本不认为以一己之力能担当重任,她自己年未半百尚且犹豫,怎么会认为老太君九旬已过不减青春是事实呢?所以我的反应是背供低头摇手叹息。至于太君唱「金花文广已长成人」,我则加了一个背身拭泪的动作,意思是与先前穆桂英二六唱段中那一句「人受恩宠我添新坟」呼应,心想「我杨家死得还不够多吗?还要赔上我一双小儿女吗?」另外一般演员,在老太君用了些心机唱到「?不挂帅我来挂帅」连声咳嗽时,穆桂英赶紧前去安抚,在处理上往往略显急燥。这其中我觉得有两处值得注意:第一、穆桂英接过帅印,有一背供唱了一句散板「老太君一片忠忱感人心」,这句不能一带而过。我演到此处是要求自己做到很受感动快要掉下泪来的那个劲头儿,在「馨韵」演出的那一场得了一个彩是使我感到很安慰的,因为我在演出前便对自己说:这一句我还没看到有人得过彩,我想看看今晚观众的反应如何。第二、穆桂英趋前道「啊太君!太君不必如此,孙媳遵命就是。」太君喜形于面道「?挂帅?」桂英答「挂帅。」太君再追问:「出征?」桂英接:「出征。」我用两个句点写桂英的回答而不用惊叹号,皆因老梅先生的念很清楚这时的桂英是基于受太君精神感召、又心疼老太君激动咳嗽,意在安抚,而不是真的已然做好了出征的心理准备!如果这一声「出征」用惊叹号,念时脸上焕发光芒,那接下去九锤半起的所有过程都不必演了!
我的体会是:太君接下去的一句话「这才是我杨家的好媳妇!」这句话才是真正激发了穆桂英的斗志、提醒了穆桂英的责任感!所以我到这时眼皮一抬,有醒悟的表情,意思是「对呀!我是杨家的一份子啊!我对国家有责任、不该灰心丧志啊!不能对不起杨家的祖先哪!」这脸上才露出一点精神,于太君说完「老身还要与?聚将催鼓」时,稍带激昂的说了一句「谢太君!」紧接着又不放心老太君偌大年纪,边追着说「看仔细!」边恭送太君出门下场。这个送太君下场的躬身动作要稍久一些,因为穆桂英一方面自己内心也在作调适。当她抬头往下场门追几步看看太君的背影远去,一点头表放心了,再一回头让观众看到的穆桂英,已经换了一张脸:这张脸上,去掉了对老太君的担心,只剩下自己的笃定;而这层笃定,还只是限于「好,我要来想想出征的事了。」梅老师说戏非常强调这几步走,一步一步不能慌张,要显出一个即将挂帅的、冷静的风度。
穆桂英这番进门,背身左右甩袖、再双下袖,上袖回身站稳准备唱「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时,单手在前置于腰际,大将之风已悄然展现。虽然决定出征,但毕竟「二十年抛甲?未临战阵」,心中的惶恐、对自身年龄的忧虑、又想到三关无人、儿女尚幼,这都使她一时间陷入天人交战。这一段属于身段的部分,我一再强调是我的弱项,不敢多写什么。末了一声「哎!」有个漂亮的背袖花儿,再回身唱「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声情将戏推向一个高峰,咚咚咚三声鼓响,桂英斜身双背袖头一次一次抬高,用好似准备起霸的那种意思跑了半个圆场,到小边儿再一前翻水袖的亮相,据一位当年看梅大师现场演出的长辈形容给我听:「那脸又变了!俨然就是要杀人的意思了!」
进入「猛听得」的唱段时,穆桂英脸上已然云雾散尽,取而代之的是自负、自尊、自信,是雄心万丈不减当年更胜当年!再往下接「我不挂帅谁挂帅」,水到渠成,直至终场一以贯之。
一般演员到了这最后的高潮问题都不大,今天我所想强调的是整场戏穆桂英的心路历程,得一层一层的用心区隔,使整体表现条理分明、合情入理,否则稍有败笔,实在对不起这么好的剧本。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