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梅戏《公司》看戏剧改革
黄梅戏是有着深厚观众基础的南方剧种,产生过脍炙人口的《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一直以来,它以反映民间心声的主题内容和独具魅力的唱腔、朴实的扮相吸引着全国范围内的观众。但随着近年来戏曲界普遍的不景气,黄梅戏的创作、演出和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危机。前一时期,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演出的黄梅剧原创作品《公司》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每场的上座率均在90%以上,这种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舞台盛况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同时也触发了关于“黄梅戏向何处去”的大讨论。
《公司》讲述的是历史学女博士姚兰在多处求职无望后,自己创业开公司的故事。以姚兰的艰苦创业为线索,真善美对假恶丑的斗争随之激烈地展开。专靠吃贷款过日子的丛未环、文化骗子包尔火、混在记者队伍里的胡留严等相继登场……姚兰秉着诚信的商业基本原则,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公司》的整体立意、剧情结构和人物塑造都让人联想到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情境,同时,全剧通过对创业者姚兰这一新的形象塑造,全力弘扬了“诚信”这一时代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大社会意义。
然而,对《公司》的改革实践和演出景况,在戏剧界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一方面,部分戏剧专家认为《公司》情节简单,有概念化痕迹;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马也研究员的评价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公司》是对传统戏曲的一次有效的颠覆,是戏曲改革解构、变革和重塑的开始。最有价值的现象是,观众们对《公司》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剧中的故事类型和人物境遇深怀同感并有着强烈的共鸣,对剧中采用的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白话唱词以及小品元素等突破黄梅戏常规的新手法也持赞同态度。
为什么同一出戏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呢?综合分析,《公司》招致的非议主要集中在对黄梅戏传统戏曲特征的处理上。专家们从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角度出发,自然难以认同《公司》在形式方面的推陈出新,而观众在和演员面对面的交流中,则对强烈关注现实的剧情和流畅的叙事节奏产生了亲切的共鸣。面对这种情况,《公司》中姚兰的扮演者韩再芬解释道:“现在传统戏曲要走出困境,仅仅封闭地依靠自己旧有的一些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元素加入。”可以看出,这种“新的元素”体现为该剧在选材、艺术形式、宣传等诸多方面的努力,传统的黄梅戏以演述“才子佳人,神话传说,村姑憨汉”见长,长久以来,几乎丧失了和现实特别是都市生活对话的动力和功能,而《公司》以“三贴近”的创作思想为指导,在剧情上狠下工夫,从现实环境中提炼剧情结构和人物性格,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双流互动,舞台上下处于一种近距离的沟通和感性化的领会之中。全剧对“诚信”原则的呼吁和倡扬更是道出了时代心声。为使主旋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编导和演员对黄梅戏的形式作出了大胆创新,有意加快叙事节奏,强调戏剧词曲的通俗、流畅和现代气息。正是形式上的自由、活泼和多元化首先打动了观众,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公司》在多方面的成功也为进行了20多年而实绩平平的戏剧改革提供了一条新路:关注现实、贴近群众、取精去粗、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