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朝有半数的皇帝只有三四十岁,这是为什么?

2022-05-19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王朝,但是在明朝的历史上,皇帝,皇子寿命都很短,基本占了明朝皇帝数量的一半,他们往往都三四十岁就匆匆辞世,这是为什么?

明史记载,“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时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谥懿文太子。”苛刻的朱元璋觉得对不起儿子,便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可是他没想到,自己身后,这位年轻的皇帝没几年就把运气败光了。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削藩策略,导致燕王造反攻入南京,而靖难之役让朱允文消失在火海中,永乐大帝也没好到哪儿去,他虽然七次遣人下西洋,五次挥师漠北,又迁都北京,践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伟大政治抱负,可他的儿子仁宗继位一年不到就在任上死去。

明史万贵妃传记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在宪宗时,万贵妃把持了后宫,为了争宠,她将所有怀上龙胎的宫女和嫔妃严加迫害,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没有皇子出生,而孝宗最终降生并继承大统都是太监和宫女联合保护的功劳,不过孝宗皇帝命也不长,年仅36岁便驾鹤西游了,他的儿子朱厚照比老爹还弱,31岁驾崩,而且膝下没有子嗣。

光宗朱常洛身为皇帝长子,即皇帝位后一个月便暴死龙椅,变成一桩悬案,后来的天启皇帝更是凄惨,自己有三个儿子,两个没能活下来,最后一个在天启大爆炸中遭到惊吓夭折,当时还不满一岁。如此种种,仿佛给大明的皇家子嗣们蒙上了一层神秘又令人恐惧的血咒,以至于大师们常说,明正宫皇后所生皇长子大多不吉利,那么,一个王朝的兴衰真的和风水命数有直接关联吗?

第一,朱元璋扫平南方诸多农民军后,于金陵宣布称帝。开始营造皇宫,可是由于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大多短命,所以他没有选择大行宫附近,而是命在燕雀湖定下皇宫地址。后来南京的陪都其实有一部分是填湖所造,那地方地势有些前高后低,刘伯温有看穿前后500年的敏锐目光,当他听闻之后大吃一惊,因为风水不利于朱家的子孙。所以朱元璋采取了补救措施,甚至一度想把首都迁往凤阳,除了在凤阳大兴土木修建陵寝之外,还要求建王宫,以至于开支浩繁,当时的施工者苦不堪言,偷工减料,也就注定了豆腐渣工程无法满足风水需求。

第二,家族底蕴造成的皇子斗争激烈,朱元璋出身平民,原本就没有大家族的风范和底蕴,拿朱明和赵宋相对比便很容易看出差别,赵匡胤高门出身,从小军区大院长大,身上有贵族情怀,所以贯穿整个宋朝,皇帝对子民以及臣工的人文主义关怀始终如一,宋朝不杀读书人,甚至夺了江山的柴氏后人也要厚待。

明仁宗,四十八岁,明宣宗,三十八岁,明英宗,三十八岁,明宪宗,四十一岁,明孝宗,三十六岁,明武宗,三十一岁,明穆宗,三十六岁,明光宗,(这个记不清了,也是三十左右),明熹宗,二十四岁,一共九人,占了明朝皇帝一多半,这些人死的确实太早了。具体的原因确实众说纷纭,这里先说明孝宗,这位公认明君,正史的记载是得了风寒后太医下错药了,以致三十六岁的孝宗流鼻血不止而死。他儿子武宗三十岁时南巡落水,身体急转直下,转年病逝。明熹宗更惨,当年掉水里,魏忠贤没注意,救晚了,救上来身体受不住水凉,当年就死了。剩余的就基本连正史的解释都没有了,全归结到纵欲方面去了。

可就这三位皇帝的正史解释我们可以发现疑点,明孝宗是堂堂天子,给天子看病的太医竟然会用错药,这个几率太低了,要知后来一位太医给明世宗看病之后,开完药治好了皇帝,他就自尽了,说心里承受不住给皇帝看病巨大压力。而明武宗之所以“武宗”就是因为他爱玩乐,尚武功。经常和虎豹一起玩耍,这样对人竟然因为一次失足落水,身体就急转直下实在很难解释。

明朝皇室或许从仁宗开始患有某种遗传病,这种病或许当时的医术没法治,或许当时的医术完全看不出这种病,以致后世史家就认为这是皇帝怠政的托词,就好像现在不愿上课的小孩假称我病了。但史家又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不上课的小孩却天天偷着在家看书。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真的有病,或许是遗传的慢性病。要知道明仁宗从年轻身体就不好是有名的,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朱棣曾因此不想立他,嫌弃他走路都要靠人扶着。或许当年就是朱棣的一念之差,要是立了能横刀立马的二儿子朱高煦,大明帝王史就不是被病痛困扰的短命怠政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