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在位期间十分勤奋,为什么还说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清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清朝皇帝嘉庆在位期间,清朝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嘉庆是一个勤奋的皇帝,但是清朝却大势难挡,后人为何说嘉庆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呢?
嘉庆在其二十多年的统治期间,虽然经常心灰意懒,但从来没有放松过权柄,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然而,他这种勤勉早已是动手不动脑,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执行贯彻。到了晚年,更是每天死按“实录”办事。嘉庆二十年,礼亲王因小事将其属下人禁押在王府之内,严刑拷打,手段非常残酷。嘉庆闻知,十分生气,判礼亲王革去王爵,圈禁两年。第二年六月,嘉庆早起恭阅康熙“实录”,看到平郡王打死无罪人又折二人手足一事,当时康熙的处理方案是革去王爵,免其监禁。礼亲王案远比平郡王案轻,于是他当日下旨,将礼亲王释放。
嘉庆二十四年十月十九日,宫内文颖馆失火。火势不大,内宫太监鉴于天理教血染紫禁城的教训,怕引来坏人混入宫中,没有开宫门命护兵入内救火,而是由太监们扑灭。按理说这事处理得也不能算错,可是嘉庆在八天之后读乾隆“实录”时发现,乾隆规定,凡宫内园庭遇失火等意外之事,即行开门放外边人等进内扑灭。于是以违背乾隆指示为由,下旨处罚有关官员。
正是在这种不论时间、地点,一律按“实录”办事原则的指导下,大清朝一天天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沉沦。
嘉庆二十四年,孔子后人、第七十三代衍圣公进京面圣,回来后把嘉庆的谈话一丝不苟地记载下来,使我们得以直击嘉庆晚年的精神面貌。嘉庆一见面就说:“我想去曲阜,但洪水拦路去不成,该怎么办呢?圣庙都修好了,现在不去,等过几年再去都破旧了。怎么办?”过几天辞行,嘉庆又旧事重提:“我登基已24年,总不能去,是缺个大典。我从前虽然随着高宗(乾隆)去过两回,到底不算。我到你那里说起来容易,就是路上难,水路吧也难走,旱路吧也难走……你看河上水这么大,山东民情也不好,到底怎么好?弄得真没法,了不得!”
“怎么好”“怎么办”“了不得”似乎已经成了他的口头语,焦头烂额之态毕显。帝王生涯至此,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种刑罚。在撒手而去的时候,他的最后一丝意识也许不是留恋,而是轻松。在全面盘点嘉庆的统治时,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正是在他的统治下,大清王朝迈出了走向万劫不复的关键几步:全国腐败成风,国困民贫交织在一起,大清帝国已被掏空了精华,所以在他之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才那么容易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他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皇帝,最后却作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进入了历史。
失败的原因,是一直标榜“法祖”的嘉庆,在最核心的地方背离了祖先的传统。
满清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一以贯之的特点一是“现实精神”,二是超凡勇气。皇太极说过:“凡事莫贵于务实。”雍正皇帝也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靠的,惟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
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正是因为他们头脑不受束缚,一切判断从现实出发,因势利导,灵活实用,才成功地从东北走到了北京。从康熙到乾隆,也正是在现实精神的指导下,才出现了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才导致了康乾盛世的诞生。他们高举“法祖”之旗,法的正是祖先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宏大气魄。
恰恰是从高喊守成的嘉庆开始,清代皇帝们丢掉了祖先们的精神内核。对失败的恐惧,已经注定嘉庆是个失败的皇帝。因为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注定是平庸的人。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统治者,注定不能成大事。在这“千年不遇之变局”前,要想挽救大清朝,最关键的不是勤奋,不是仁爱,也不是节俭,而是眼光、观念和勇气。
可惜,嘉庆皇帝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 上一篇:赎罪日战争简介:中东战争第四次在阿拉伯半岛打响
- 下一篇:抗金兵【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