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李隆基的政变阵容太渣,连最得力的亲信都躲起来,为什么他会成功而太子李重俊却失败?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为了皇位,有多次的政变事件,今天就由小编来述说唐朝李隆基的政变,连最得力的亲信都躲起来,为何他会成功而太子李重俊却失败?

太子李重俊本来并不是太子,只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三个儿子,而且还是庶出,所以当初只是封了义兴郡王、卫王这些头衔。要不是因为他的大哥李重润不识时务,竟敢非议武则天和面首的宫闱之事,被武则天下令杖击而死,二哥李重福又遭到陷害被流放到了外地,他当上太子的可能性实在是比较小的。后来李重俊的妹妹安乐公主也痴心妄想竟然想当皇太女,然后想效法武氏有朝一日能当上女皇,但结果可想而知,她未能如愿以偿。就这样,李重俊时来运转,几年后被立为了太子。

太子李重俊是个聪明果断的人,但是当时也没有贤能的老师去教导他,所以他的行为举止就难免有失大体。再加上他是庶出,所以中宗的皇后韦氏以及安乐公主都很瞧不起他,还经常羞辱他,称他为奴才。对此,李重俊自然非常气愤,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空架子,没有什么尊严,他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在他当上太子的第二年,他联合了几位将军发动了兵变。兵变刚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后来却在关键时刻因为缺乏斗争经验,而且力量众寡悬殊,所以导致军队临阵倒戈,最后李重俊败走终南山。一路上,李重俊的部下不听号令,只有几个人愿意继续追随他。后来在树林里的休息的时候,李重俊被身边的亲信所杀。子李重俊死后,谥号为节愍。

李重俊是唐中宗时期的皇太子,但就是这位曾看似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太子殿下,最终却选择用发动政变的方式来得到皇位,致使李重俊政变的缘由是什么?最终结果又如何呢?重俊政变的重要原因大致分为三个,第一,他并不是韦后的亲生儿子,所以不得韦后的欢心,而安乐公主则不同,她从小就是被李显和韦后捧在手心上的,后来更是直接参与朝政,从而有了想要做储君的念头,对李重俊的态度从来都是轻视的,这让李重俊对安乐公主充满了怨恨,而韦后想要名正言顺的把持朝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除去李重俊这个皇太子,所以对李重俊而言韦后的存在也是他的一大威胁;第二,中宗皇帝昏庸无道,导致朝中的权利大都掌握在武氏一族的手上,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其实对这位太子并不尊重,甚至有想要废掉他的想法,这对李重俊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第三,上官婉儿,她的存在也是李重俊太子之位上的一道阻力,上官婉儿是韦后一方的人,在中宗即位后被封昭仪,深得帝后的信任,但是上官婉儿在给中宗写诏书的时候常常向中宗推荐武氏族人打压排挤李氏一族,不但如此,她还多次劝韦后效仿武则天,这让李重俊对她很是憎恨。在种种原因的逼迫下,李重俊政变最终得以实施,但是以失败结尾,李重俊的这场政变被称为‘景龙政变’。

唐朝中宗皇帝李显早些时候,有着一次被废、两次被立、两次登基的特殊经历,他一生有四个儿子,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个儿子。那么他的母亲到底是谁?李重俊是谁的儿子呢?关于他的母亲,在史书上只有一句“后宫某氏”的记载,所以只能得出他是一名婢女所生的,那名婢女甚至连个姓氏都没有留下,看得出她的身份非常低微,而且去世的很早。李重俊是谁的儿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清晰明了了。于李重俊不是韦皇后的亲生儿子,因此在宫中并不受宠,而他被封为太子后,更是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眼中钉,李重俊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成为了太子,但是因为没有老师的教导,所以在行为举止方面并不像其他皇子一样规范,再加上他的父皇李显性情软弱,给了韦氏母女滋生欲望和野心的机会,韦后想要走武则天的后路成为女皇,安乐公主则是想要成为皇太女,这个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阻碍,就是太子李重俊,所以这个时候李重俊的处境其实是很危险的,虽然李重俊曾多次受到韦氏母女的羞辱,但大都忍下来了,然而在得知韦氏母女想要一起将他拉下太子之位后,李重俊终于忍不下去了,他决定要先下手为强,举兵造反,永除后患,却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死在了自己的亲信手中。

从封王到被封太子再到最后被杀,其实过程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甚至在死后,还被他的父亲李显割下头颅去到被杀的臣子棺前祭奠,不可谓不荒唐,连作为帝王子嗣最后的尊严都没有,他的父皇李显最终则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联合毒杀。李重俊和李隆基都是唐朝皇室宗亲,而且都曾经登上过皇太子的宝座,并发动过政变,差别就是李重俊最后失败被杀,而李隆基则是凯旋而归,除此之外,两个人还是堂兄弟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李隆基的政变。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最早被封为楚王,武则天时代改封为临淄郡王。长安年间担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神龙元年,迁卫尉少卿。

唐中宗时代,朝政混乱,李隆基心存大志,暗中招揽人材志士。

景龙四年,李隆基来朝京师,临行之前他让术士韩礼用蓍草卜了一卦,占卜过程当中,一根蓍草孑然独立。

这种现象非常罕见,韩礼大惊道:“蓍草站立,是非常奇瑞之象,妙不可言。”

李隆基居住的兴庆坊里有一处很大的水塘,善于望气的人认为这个水塘有一股子龙气。景龙四年四月,唐中宗临幸李隆基的宅子,在水塘中乘坐龙船,船上结彩。

韦太后掌管朝政之后,改元唐隆。比较巧合的是,李隆基居住的地方名为隆庆,大家都称为“龙庆”。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等人都善于占卜,在李隆基身边反复游说各种吉兆。

李隆基平时注意结交英雄,并与万骑的将官们多有来往,一起喝酒,馈赠礼物,出手非常大方。

李隆基在和大家交往时,身边总是跟着两位奴仆,一个名叫王毛仲,一个名叫李守德,两个人自然也知道李隆基的许多秘密。

当时李隆基和父亲李旦的地位变得微妙而危险。年轻的李隆基难免心动,去跟姑姑太平公主商议,得到对方积极的响应。

万骑营的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因为对韦太后的亲信大为不满,也悄悄加入李隆基的阵营。其他人还有: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尚衣奉御王崇晔、公主府典签王师虔、朝邑尉刘幽求、御苑总监钟绍京、长上折冲麻嗣宗、李仙凫、道士冯处澄、宝昌寺僧普润等人,密谋政变。

和当初李世民、李重俊的华丽阵容相比较,李隆基的这一套班子显得非常寒酸,实在太渣了。

六月二十日夜里,李隆基开始行动。

《旧唐书》中对当天夜里的经过记述比较详细。

李隆基要搞政变,风险巨大,连他的亲信都没有把握,王毛仲干脆就躲了起来,只剩下李守德陪伴着李隆基从御苑的南面进入。

夜深之后葛福顺等人前来与李隆基会面。李隆基说:“今晚与大家做一件大事,除逆安国,转眼之间就可以各取富贵。不过,各位应该做点什么,让我相信大家。”

葛福顺等人就悄悄前往羽林军营,很快杀死韦播、韦璿、高嵩等人,割下人头拿回来,做为投名状。

李隆基用火照着察看清楚,确实是那几个人,于是众人欢叫,分头率领左右万骑营攻占白兽门、玄德门等处,斩关而进,最后各路人马在凌烟阁前面汇合。

宫中卫士也披甲响应,韦太后闻讯,慌忙逃入飞骑营,和安乐公主分别被杀死于乱兵之中。天亮以后,韦温也被杀死,韦氏子弟不论老幼都被消灭。

随后李隆基派人通报父亲相王李旦,李旦又喜又怕,哭道:“赖汝以免,不然,吾且及难。”

以后李旦做了皇帝,任命李隆基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进封平王。

再以后,李隆基登基,就是唐玄宗,他把万骑营改为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一起,合称“北门四军”,由葛福顺等人为将军。

对于这次政变,学者认为,它虽然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但跟以往的一些内争不同,它在唐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李隆基“拨乱反正”的第一步,没有这次政变,也就没有后来的“开元盛世”。那么,李隆基为什么能够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取得政变的胜利?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那么不利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史书中提到的用人方略。具体说来,就是《新唐书》总结的 “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钟绍京之果”。李隆基虽然年轻,但是在用人方面已经颇有心得。钟绍京用他的地理位置,刘幽求用他的发达头脑,崔日用用他的随机应变,甚至还有葛福顺用他的武力、普润和尚用他的宗教号召力、王毛仲用他的沟通能力。这些人都是人才,能够让各种人才为我所用的,就是帅才,是王者之才。但是,只讲用人还不足以解释他胜利的原因。我觉得,李隆基取胜,至少还有三方面的因素:勇气、运气和人气。

什么是勇气?对于李隆基而言,勇气首先意味着敢于背水一战。李隆基是贵公子出身,在此之前从没有打过仗。但是,在李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刻,他敢于挺身而出,以弱斗强,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政治勇气,正是这种勇气成为整个政变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