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明朝末年的将领卢象升是因何而死?

2022-05-19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他曾经强盛一时,可惜庸主太多,明朝最后没落在最不该没落的皇帝手上,每次一看见明朝的灭亡就觉得十分惋惜,放眼历史,从未出现过反清复明这样的口号,然而在清朝,却出现了这样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在汉人心中的地位。

一直以来都很同情崇祯皇帝,历代亡国之君有酒色亡之、有暴虐亡之、有奢侈亡之、有穷兵黩武亡之。唯独崇祯勤于政事、一心求治,颇有明君英主之风。每每想起崇祯自缢殉国,江山破碎,都感到特别的惋惜。所以一直我将大明之亡归咎为气数,纵使崇祯英明神武,奈何积重难返,无力回天。直到,我知道了卢象升的结局,我才明白,原来崇祯就是大明的气数。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大军包围大明京师,崇祯下诏令天下勤王。卢象升以大名知府,募军一万,应诏勤王。要知道,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关外连战连败,丧师失地。关外成了狼窝虎穴,大明各级官员闻之色变,杨镐、熊廷弼、王化贞、袁应泰。凡是经略关外的大明重臣,没有一个得以善终,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可卢象升依然自募军队,前往京师,非要碰碰这个传说中难以战胜的敌人。

此举让崇祯深深的记住了这个忠职任事,勇于担当的大名知府。随后便将卢象升升为右参政,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卢象升练得精兵两万,号‘天雄军’。卢象升招兵大多都是兄弟、朋友、同族,往往一人战死就能激发众人的愤怒,所以战斗精神极强。一旦被天雄军粘住,任何敌人不死也得脱层皮。后世的曾国藩采用此种方法练兵,终于平灭洪、杨之乱。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所有的敌人都将深深的畏惧这个名字。

卢象升能够成为明末最重要的军事指挥官之一,完全是他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卢象升的身上,有一个优秀将军非常多的重要品质。卢象升是个军事指挥官,不过每次参与作战,他总是不惧死亡,冲锋在前。就算是后来他当到高级将领了,在战场上依然亲自上阵冲杀,给士兵做表率。有一次,他的仆夫死于马下,他的马也被射死,同时,他的额头也已经中箭。但是,卢象升依然毫不畏惧,依然提刀下马步战。吓得敌人只得逃跑,还称呼卢象升为“卢阎王”。正因为卢象升勇猛不怕死,所以士兵才那么拥戴他,听从他的指挥。而他的军队也因此有极强的战斗能力。

卢象升每次上战场,都会正气满满地对军队进行正面宣传,用忠君爱国、保家卫国这样的思想来激励将士们。在战场上,他也会慷慨激昂地向将士们宣讲。因此他的军队总是激情澎湃、一往无前。有一次,他和他的军队被困三天,粮水断绝。但是卢象升依然坚持鼓励大家,卢象升与士兵同甘共苦,也是三天不喝一口水。凭着一股儿,他们最终挺了过来,实现了突围。

卢象升虽然身为朝廷高官,拥有无边的权力,但是,他从来不贪恋权贵。他的父亲去世,他就坚决要求回家丁忧。这在当时的明朝,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包括杨嗣昌等人,都以工作繁忙,皇帝离不开他,需要“夺情起复”为由,不愿意回去丁忧。实际上是贪恋权贵,同时不想在政治斗争中落败。而卢象升却多次要求回去。在皇帝拒绝他的要求后,他依然把孝服穿在身上。后来又觉得穿在身上在战场上不太像样,于是又把孝服穿在里面。直到他战死,那孝服还在他身上。

卢象升知道,明朝军队之所以经常打败仗,就是因为党争太厉害,大家互相扯皮,不能协调配合。因此,他多次呼吁官员们要捐弃前嫌,协调配合。同时,还向皇帝多次上奏,要防患于未然,在粮草、军队等方面,预先筹划,免得临时出现敌情,手忙脚乱。卢象升的英勇善战、正气凛然及顾全大局,让他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高度肯定。因此,崇祯皇帝多次提拔他,最后把他提拔为兵部尚书,在战场上总领天下兵马。同时,还连续三次赐给卢象升尚方宝剑(有一种说法是四次)。而崇祯皇帝对他的信任,也引起了杨嗣昌以及太监高起潜等人的嫉妒不满,因此,他们无论在战场调度,还是在粮草调拨上,都对卢象升多方掣肘。致使卢象升虽然名义上总领天下兵马,实际上,他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两万人。

崇祯皇帝也明白这一点,但是,出于他多疑的性格,害怕卢象升势力做大,威胁到他的统治,因此,一方面嘉奖卢象升,另一方面又默许杨嗣昌、高起潜的掣肘行为。最终,卢象升在缺乏援军的情况下,战死沙场。

每每看至于此,我便气愤不已,忠良得此遭遇,崇祯安能不败?联系到后来孙传庭战死,崇祯竟然以为是诈死逃脱。再看看洪承畴松锦战败,崇祯立即就荫子、追赠荣誉、筑坛亲祭,我就呵呵了。无怪乎卢象升战死后,天下震动,除了震动卢象升以兵部尚书总督天下勤王之师而战死。更震动的是,以卢象升之忠勇竟落得如此结局。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忠职任事就是死路一条;畏敌避战、保存实力才有生机。

长此以往,勇于担当、忠于朝廷的文臣武将,都被杀光、杀尽了,那这天下可不就剩下了亡国之臣。以崇祯如此行事,这天下安能不亡?所以说知道了卢象升的结局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崇祯就是大明的气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