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一定要有“戏味”
2022-05-19
最近看到不少网友都在为河南戏曲改新和发展呼吁,也有网友探讨何为好戏等,这都是对河南戏曲发展的关心。咱一不是戏曲工作者,二不是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充其量不过是个戏曲观众或戏曲爱好者,要说这类问题轮不着我说三道四。但如果站在一个戏迷的角度所谓的“好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以为要成为好戏其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好的剧本。戏本创作的好,有典型人物、有生动的情节、有戏曲冲突,以情感人,写普遍老百姓的生活。为什么《朝阳沟》能几十年久演不衰,成为现代豫剧的经典之作,就是杨兰春老师从生活出发,写了个好剧本。此剧写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如果杨老师在剧里写进大炼钢铁、反右斗争、浮跨风等,《朝阳沟》也不会红这么多年,现在创作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为什么剧作家写不出好剧呢?二、要有好的谱曲。不管豫剧、曲剧、越调等都是这样,这是戏曲根本之所在,也就是“网友老海”所说的:要留着戏曲的“本我”。即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同时,不能丢掉属于戏曲的本质东西。咱河南人好称戏曲演出叫“唱戏”,一个唱字说到了点上,一出有生命力的戏必定是唱腔优美,听着有戏味。但现在有的戏为什么观众不欢迎,不爱听?除了内容情节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好听的曲调韵味,把河南戏曲传统的本我给丢了。另外现在有些戏在唱词方面也比较欠缺,主要少了用大段抒情唱段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如传统豫剧《白蛇传》中“哭啼将官人急忙掺起”、《桃花庵》中“九尽春回杏花开”、《穆桂英挂帅》中“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对花枪》中“老身家住南阳地”;曲剧《祭塔》中“士林儿休提起当年以往”;越调《火焚绣楼》中“红日儿出东方”;现代豫剧《朝阳沟》中“人也留来地也留”等都是以大段抒情唱段为主,所以令人久听不厌,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三、要有好的演员。凡能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都是由好的优秀演员唱红的,豫剧五大名旦“常陈崔马闫桑”且不说,曲剧张新芳、王秀玲、周玉珍;越调申凤梅、毛爱莲等都是一流的艺术家。还是以《朝阳沟》为例,若不是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等演员在登封体验生活,戏唱得好,也不会如此受人们喜爱。要培养优秀青年演员,使我省各类剧种后继有人。四、要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文化事业是公益事业,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网络等艺术形式和媒体对戏曲冲击较大,处于低谷,不如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时期。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也高了,但河南戏曲在我省及周边省份观众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力,要不然《梨园春》也不会这么红火。从三、四岁的娃娃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个唱的有板有眼非常投入,可以说是《梨园春》推动了我省戏曲的发展。目前一些专业剧团状况令人担忧,省市级的咱不了解,就县级剧团大多处于困难境地,演员工资发不下来,好演员跳槽改行另谋生路。我省豫西南某县豫剧团曾排演过《青山明月》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现也处于困境,剧团房舍仍是五十年代的小瓦屋,没排练场,没演职人员办公住宿。与一街两行漂亮的办公大楼、商贸住宅相比形成强烈反差,在这样情况下,能维持剧团不散就不错了,还能出什么精品,还说什么戏曲振兴。我省的包括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都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领导也常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实际做起来非常难,没有政府支持和投入,戏曲的发展和振兴将是一句空话。
- 上一篇:秦晋崤山之战:秦国争夺诸侯霸主的首次尝试
- 下一篇:胡惟庸事件是怎么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