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甘露之变,唐文宗一生最大的败笔

2022-05-19

唐朝末期,唐文宗时期,皇帝有励精图治的意愿,于是便想依靠自己的亲信,要清除朝中的奸党,可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扭转乾坤,于是甘露之变便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公元826年,宦官刘克明杀死了唐敬宗,后来也被官宦王守澄给杀害了,后来王守澄的禁军拥立17岁的江王称帝,那就是唐敬宗的弟弟李涵,李涵继承皇位之后,改名为李昂,并且称自己为唐文宗。唐文宗继位之后,就赶紧去除掉了很多奸佞小人。虽然他去奢崇俭励精图治的对待宫廷事务,但是他的短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对于军政大事没有办法果断的作出裁决。唐文宗不仅仅是对大臣和宦官们无力抵抗,就是连地方的割据势力也是姑息养奸,使得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

在公元828年朝廷平叛了李同捷的叛乱之后,又把殷百封为了横海节度使。他还将齐州交给了殷佰管理,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赶走了羊,而引来了狼。虽然的确摆脱了旧的危险,可是新的危险又开始产生了。后来过了不久,杨志诚煽动他自己带的士兵去驱逐李载义,后来他还杀死张庆初。唐文忠不但没有给他处罚,反而接受了宰相的建议,把他封为节度使,后来又被封为右仆射。这样的昏君肯定会有人反抗,在成德节度使王庭凑死了之后,军士们都拥立他的儿子,王元奎为留后。唐文忠当时也承认,并且把长寿公主下嫁给了他,唐文宗对于藩镇的姑息养奸,真的是大肚能容。

甘露之变后,在洛阳的大诗人白居易得知曾经的老友全族被诛灭显得恍恍惚惚。所以他写了诗。从诗中可以看出虽然已经不在朝廷政治中心的白居易对国家大事还是很关心的但官场元老裴度的诗句中却透露出一股闲适的心情,从甘露之变后的诗歌和散文中可以看出,他比白居易更要看的开一些。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李商隐似乎更加热情。在甘露之变后,只有24岁的李商隐立刻写了《有感二首》。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时局的愤怒与不甘。在“甘露之变”之后,另一位诗人也是感触颇深。他是杜牧,但他的态度与李商隐完全相反。那时,曾经在外面一直漂泊的的杜牧刚刚进京作监察御史。与此同时,李训和郑注的权力非常大,杜牧在其位上是很害怕这两者。后来他的朋友贬,他非常生气。因此,他与所想的就完全不同。

这一次的事件,太监获胜,导致朝廷上的许多重要官员被杀。那么政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唐文宗本来就是宦官立的皇帝。文宗的祖先、兄弟都是被太监杀死,所以为了报仇雪恨,文宗决定要将太监清理干净。太监最初是作为奴隶出现的,但在那时他们已经成为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的主要控制者,所以实力不小。唐文宗是宗室的代表,只有几个心腹,他没有军事力量。因此,他更难以对付太监。还有就是他倚重的李训等人准备不足被宦官看出了问题,最后导致完全的失败。甘露之变的失败使得太监的力量更大,皇帝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因此,甘露之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太监时代的开始。所以甘露之变到底是什么?

唐代甘露之变835年11月的一次政变。太监势力胜利,导致朝廷的各大官员被杀。甘露之变主要的问题聚焦点是在宦官与朝臣皇权之间的争夺,当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因为历史原因新皇帝不在信任朝臣开始信任太监,于是导致了太监的强大。唐德宗任命太监负责禁令并成为习俗,太监的力量变得不可阻挡。

在宝历二年,即826年12月,唐敬宗死后,另一位太监王守成将文宗定为皇帝。由于唐文宗一直对太监的独裁统治不满,以郑注等人的一些人明白皇帝的想法,所以他和文宗秘密策划歼灭太监。

由于王守澄的介绍,这两个人能够进入朝廷担任高职。文宗觉得跟着两个人密谋大事不会引起太监的警惕。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两人上台时依赖太监的势力,这样避过耳目。在大河九年,文宗诛杀太监陈弘志。不久之后,他们又合计杀死了王守澄。

虽然李训和郑注的目标是要剿灭太监的独裁统治,但后来这两个人开始争功,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控的边缘。9月,李训出任丞相。上任后他让郑注到了外面去担任凤翔节度使。这看起来是想让郑注在外有个接应,但李训内心还有另一个意图。如果太监剿灭计划成功,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郑注。可惜的是最后的结局并不如李训所愿,最终结果是太监赢了,唐文宗也因为后来成为了傀儡皇帝最后悲伤去世。

总的来说李昂在位时期,不好女色、勤勉听政、厉行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的事,致力于复兴王朝,在唐朝中后期诸帝中颇为勤政。但他虽能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自身缺乏治国的才干,最终也无法消除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