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古代战争很残酷,但为什么会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

2022-05-19

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很多,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意味着一场战争,人类掀起了无数的战争,制造了无数的死亡,不少文明因战争而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在古代也出现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就不免让人奇怪了,为啥身为敌国的使者,却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一词,最早出自于春秋时期。当时,楚国向齐国派出使者,洽谈相关事宜。按理说,若想早日到达齐国,则必须借道宋国。然而,楚庄王却特意命令使者,绕过宋国。不怪楚庄王这样,只因宋国一向项高于顶,根本瞧不起楚国。他们认为:楚国乃是野蛮人出身,没有文化,根本不懂礼仪教条。因此楚国也非常讨厌宋国。

本来按照楚庄王的吩咐,使者只要绕过宋国就好了,也没多大的事。但是宋国执政华元却怒不可遏,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他亲自率兵埋伏在楚国使者的必经之路上,将其袭杀。此事一出,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毕竟相较于宋国的的羸弱,楚国可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挑衅。

楚庄王闻之大怒,当下便投袂而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开向宋国。楚国大军兵临城下,声威浩荡,宋国不能敌,于是遣使向周边大国,晋国求援。然而,虽然使者冒死将消息传出,但晋国却并不敢发兵。一方面,它在之前的战争中刚刚败于楚军,不敢再战,一方面也不想得罪楚国这样的大国,于是晋国并没有发兵援助。

局势一天天恶化,宋国城中也危机遍布。在楚军围城的9个月中,宋国国内哀鸿一片。城内的粮食一天天减少,却得不到外援的帮助,百姓们甚至到了柴尽粮绝,易子而食的地步。无奈之下,宋国主君将华元作为使者派出,希望他能争取外交胜利,说服楚国退兵。华元深知直接谈判必定不会有好结果。因此,他借着夜色潜入了楚军大营,并挟持了楚军最高指挥官子反。

子反正在睡熟,突然见到一人出现在自己帐内,不由大惊失色。华元拿刀抵着他,说到:宋国派我来做使者,我知道如果直接谈判不可能会有结果,因此只能出此下策。我国国内早已析骸以爨,如果将军不肯退兵,宋国唯有倾尽全力一战,最终举国同死。若是将军军队退兵30里,我宋国定当唯命是从。

望着脖子上的刀,子反答应了华元的建议。第二天他退兵30里,并互派使者,立下约定:保证此后绝不相互隐瞒!为此,华元成了楚国的人质,并在楚国定居。而此事在后来,更是成为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优秀范例!

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被人欣赏羡慕。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圣、兵神、兵仙等等。

本来,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应该丧失掉的。但是,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讲究一个英雄气概。如果杀掉来使,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而在战场上,没有勇猛无畏,军队就丢了魂,就没办法再打仗了。

当然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

比如蒙古人在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时候,就曾让使者去钓鱼城送信,让宋军投降。但是宋军斩了来使,并把来使的首级挂在城头,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还有,成吉思汗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抢劫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交涉,但花剌子模人却割掉来使的耳朵,把他放回去,以示侮辱。来使的作用,是为了送信。本身不具有攻击性,也没有带武器。杀掉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就像在战场上杀掉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一样,是古代尊崇的儒家思想所不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