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战功赫赫,为什么到今日却被人们淡忘?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也是一个十分强大的王朝,明朝最为出名的便是当时的海上力量,凭借强大的海上能力,成为了当时的全球最强的大国。但是看到邻居发财,倭寇也想要来捞一笔,这便爆发了后来的抗倭斗争。
说起嘉靖年间的抗倭大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必定是戚继光。戚继光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御敌名将,民族英雄,被提起毫不意外。而历史上还有另一员大将,功绩堪比戚继光,且与戚继光处于同个时代,最后却含冤入狱,被后世遗忘。此人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胡宗宪。胡宗宪家族世代为锦衣卫,胡宗宪没有继承锦衣卫官职,而是参加科举中进士入仕,后来被提拔。他不仅政治能力出色,军事能力也同样显眼。担任地方官之时,能保一方平安,为将之时,则能镇压起义。
公元1523年明朝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争贡之役”,就是日本畏惧大明国威主动遣使来华朝贡贸易,却因明朝太监争宠,而导致互相仇杀,嘉靖皇帝直接下令实行“海禁”。由于日本是个鸟不拉屎的弹丸小国,明朝政府明令禁止海上贸易,相当于直接掐死了日本的鸡脖子,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东南沿海出现了很多的海盗和倭寇,这些人狼狈为奸,自以为天高皇帝远,他们这些亡命之徒在东南沿海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整个大明的东南海疆可以说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在此背景下,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可见朝廷对他寄予厚望。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推荐戚继光任参将,俞大猷为胡宗宪部将。并允许戚继光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胡宗宪听取幕僚徐渭的建议与策略,又以剿抚兼行及反间计,对汪直采用招抚策略,对徐海、陈东、叶麻等海盗首领采用剿灭的策略,利用徐海之妻王翠翘使其上岸投降,而后胡宗宪为了斩草除根,用反间计促使陈东杀死徐海,最后自己再将陈东处决。 胡宗宪之后为了招抚王直,让他去杭州旅游,但是却被死脑筋的御史王本固杀掉,胡宗宪面对倭寇的愤怒侵袭,只得采取战争手段。他使俞大猷戚继光克岑港,又提拔戚继光,使他得以大展宏图,创造多次大捷。
嘉靖三十年,爆发苗民起义,当时巡按湖广的胡宗宪,参加了此次战斗,在战争中立有大功。正是因为平定苗民起义的出色,朝廷后来才起用胡宗宪前往平定倭寇。朝廷授任胡宗宪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命他前往治理倭患。胡宗宪也知道自己身负重任。临走之前立誓:“若是此次不能擒获汪直、徐海等贼寇,平定倭患,誓不回京。”胡宗宪到了任地,针对辖区内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以严明赏罚为手段进行整顿。军队风纪为之一清后,战斗力大大提高。另外胡宗宪还大力支持部下练兵,其中戚继光便是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一位。
胡宗宪统帅三军,消灭了为祸二十余年的倭寇,保住了明朝半壁江山。历史上人们把胡宗宪的功劳与明朝“土木之变”中的于谦相提并论:“不是于、胡双少保,大明终作小朝庭”。作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超过了戚继光,也超过了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可叹的是,胡宗宪也和于谦、岳飞一样,下场凄惨,冤死狱中。与于谦、岳飞不同的是,胡宗宪尽管朝廷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名誉和职位,并加封谥号“襄懋”,但是到现在却逐渐被人们淡忘。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官,其子严世蕃被逮。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事后胡宗宪卷进了官场集团的政治斗争,最终断送了性命。在人们的眼里,他属于严党。所谓“树倒猢狲散”,有人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熹靖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胡宗宪被押赴至北京。怀着满腔的冤屈和极端的愤悠之情,胡宗宪奋笔疾书,写下了数千言的《辨诬疏》,对自己领导的抗倭战争和王汝正之流的诬陷,进行了强有力的辩解和驳斥。凭借抗倭的功劳,戚继光名垂千古,而作为戚继光上级的胡宗宪最后却被后世遗忘。原因在于胡宗宪后来被人诬告谋反,私拟圣旨被处死。
胡宗宪得如此结局,是因为陷入到了明朝党争之中。明朝嘉靖年间党争之严重,远超历代。朝中大臣的起落,大部分都与党争离不开关系。胡宗宪当初去抗倭之时,是严嵩当政。严嵩任命干儿子赵文华前去督军,此人贪婪骄横。胡宗宪怕抗倭事业受阻,所以对待赵文华小心对待,圆滑处事。正是因为他会做人,所以赵文华举荐,严嵩再推了一把,使得胡宗宪功成名就。
严嵩去世之后,徐阶上位,开始大力清除严党。胡宗宪被认为是严党中人,受到徐阶一党弹劾,最终因为吞军饷、生活奢侈等罪名被问罪。胡宗宪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过此前统治者也知道。但是因为他有才,所以视而不见。如今被特地提出来,也要处置。原本按照其中罪名,胡宗宪性命难保。但是嘉靖帝却感念当初他抗倭有功,所以只罢免官职,留他性命,命他回乡养老。胡宗宪辞官归乡,本来想安度晚年,但是徐阶一党却不想放过。
后来假造胡宗宪贿求严世蕃求援信,且内附自拟圣旨一道,最终使得胡宗宪被问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