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李渊起兵反隋时势力很小,为什么他最后能够取得天下呢?

2022-05-19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建立隋朝可以说功德无量,只可惜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仅仅历经两世便江山易主,后来李渊建立了唐朝,其实在隋末的斗争中,李渊起兵很晚,而且势力也是很小的,为什么他最后能够取得天下呢?

隋末反王中,真正比较厉害的有这几位,夏王窦建德,魏公李密,定杨可汗刘武周,唐王李渊,洛阳王世充。可以说隋末的天下就是他们几位在争。617年五月开始,太原留守李渊瞅准时机举起了义旗,为了收买人心,他打出的旗帜是“废昏立明”,是要“匡扶隋室”而不是自立为王,这让他的起义顺利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归顺。

但起兵并非小事,况且李渊身份特殊,他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在7岁那年承袭唐国公,隋朝建立后,因为李渊的母亲和独孤伽罗是亲姐妹关系,所以杨坚对李渊很是看重,先是成为杨坚的侍卫-千牛备身,后来不断升迁,但在杨广为帝后,一度遭到了表弟杨广的猜忌,但后期各地起义不断,李渊开始镇压起义军,尤其是615年开始,李渊任河东抚慰大使,在河东这块地上,他不断镇压起义,也不断招降纳叛,在当地威望很高,617年,李渊正式成为太原留守,拥有该地的最高指挥权,但杨广也给李渊派了副手监视他,他们是王威和高君雅。

李渊借着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等招兵买马,这自然招致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两人本要谋划除掉李渊,李渊知道后以两人暗通突厥为由处死了两人,接着李渊派刘文静去了突厥寻找支持,隋末大乱,突厥也想趁机南下,于是扶持了不少起义军领袖,但李渊并不想被突厥牵着鼻子走,他只是希望突厥能借给他点兵马,最次就是不干涉李渊的起义。结果突厥支援了李渊几百个士兵和大约两千匹战马,双方约定打下的土地归李渊,美女和财宝归突厥。

李渊建立大将军府,设左中右三军,由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率领,七月正式誓师起义,李元吉镇守太原,李渊带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三万人马挥师南下,目标是长安,当然这时候李渊是很忌惮瓦岗李密的,恰好李密给李渊写信,想自立为盟主,合各家起义军反隋自立。李渊逮住这个机会稳住了李密,也让李密牵制住了大量的隋军。他回信告诉李密,他李渊五十多岁了没有野心和能力反隋,只有李密能成功统一天下,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到时候只要再把唐地封给他李渊就感激涕零了。李密一看就开心的继续反隋事业了,也没有把李渊放在眼里。

就这样,李渊很快逼近长安城,又有女儿平阳昭公主在关中打下了不少地盘,团结了不少强盗和反隋义士,很快,他们合力围攻长安,十一月顺利攻下长安。李渊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扶立杨广之孙杨侑为帝,李渊摄政,控制了关中局势,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旗,李渊进入长安并未引起慌乱,反而得到了拥护,很快站稳脚跟,并在618年杨广被宇文化及父子俩杀死后逼杨侑禅位,大唐建立。那么李渊起兵很晚,而且兵力又不多为何能夺得天下呢?

一是起兵之初即不失时机的抢占关中。

关中在古代当为第一战略要地,占据关中则无后顾之忧,全力向东夺天下,而当不利时,则可凭关中之险据守,进可攻,退可守。对此汉代著名战略家刘邦第一谋士张良有精辟论述:关中地区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蜀地的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有胡地草场畜牧的地利。倚仗三面险要的地形防守,只用东方一面来控制诸侯。凭关中进取也是战国时的秦国、汉刘邦夺天下的老路。应该说占领关中是第一个大战略。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再来看李密集团,虽然一度势力较大,兵强马壮,打了很多胜仗,但因处四战之地,人马得不到修整,无时不战,一旦失利,人无所归,只有投奔他人;窦建德倒是有相对稳定的河北根据地,但与关中相比还显得促狭,并且他本人被俘,集团已失去了竞争力。

二是战略上基本没有大的错误。

这表现在一:对外政策上,与突厥结成外援(这样做的好处是借突厥声势,同时避免受突厥攻击,避免两面作战),对李密笼络(让李密放松警惕),二:对各路势力进行收编,包括官军、民军,而且成功地将其磨合成一个整体,这要归功于李渊出色的政治手腕,官场中良好的人脉,当然,这与李渊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有关,与李渊早期的任职经历有关,与李渊的管理经验、素质、感召力有关。  

李渊抓住各地农民起义军牵制隋朝大量兵力,统治集团分身乏术,关中空虚的有利时机。李渊父子挥师南下并巧妙运用战术击溃隋军,并趁李密瓦岗军和王世充、宇文化及在河南缠斗,无暇西顾之机,顺利入潼关,进而攻占长安,定底关中,建立唐王朝。之后更是通过兼并征服战争扫灭群雄,问鼎天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