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戏曲博物馆余音绕梁

2022-05-19

◎百年建筑◎

■馆名:北京戏曲博物馆

■特色:集演出、展览、餐饮于一体的传统戏曲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虎坊路3号

■建馆时间:1997年9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镇馆之宝:陈?霖进宫腰牌、尚小云早期所用的板鼓

北京戏曲博物馆坐落于宣武区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侧,其原为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一所历史悠久极具代表性的著名会馆,也是目前仅存的建有戏楼的会馆之一,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京剧名家都曾在大戏楼舞台上留下过足迹。“湖广会馆原址曾是清代达官名流的故居。嘉庆十二年,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与顺天府尹李钧简为联络南北乡谊,创议公建湖广会馆于虎坊桥的叶氏旧宅。”博物馆荣老师介绍道,湖广会馆还是国民党成立之地,1912年,孙中山先生北上抵京,曾先后五次到湖广会馆,发表演讲,并在此主持了国民党成立大会。湖广会馆历经历史沧桑,在废除科举制度后,湖广会馆逐渐衰落,曾被工厂和居民占据。直到1987年湖广会馆得以重修,并根据其历史特点???它是北京目前仅存的四座清代民间古戏楼之一,诸多京剧艺术大师都在此演出过,故文化界人士建议将修复后的湖广会馆建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博物馆一方面通过展览文献、文物等资料向观众展示京剧艺术的北京戏曲发展史,同时还举办曲艺演出,弘扬国粹。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及音像资料,还能到大戏楼中边品茶边观看精彩的戏曲演出。

走进博物馆青砖红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置于石墩上的怪石,两边则是曲折徘徊的长廊。悬于戏楼角上的风铃不时传来悦耳的脆响,在寒冬的萧瑟和肃杀之中,透着几许暖意。博物馆的主展厅建于大戏楼南北相对的文昌阁。其高两层,青砖碧瓦红柱,极为典雅精致,阁内无楼梯,登楼须经过风雨怀人馆的内部台阶。“当时湖广会馆规定,每年祭乡贤时,要同时公祭文昌帝君。”荣老师说。如今,文昌阁一楼大厅为博物馆展厅,二楼则是博物馆办公场所。

在文昌阁前立有两块石碑,据荣老师介绍,这叫梨园石碑。梨园子弟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共同出钱购买了一块墓地,碑上的文字详细记载了某某人捐多少银两等细节。

两块石碑之间,有一口井,名为子午井。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的记载,故因此取名为子午井。“差不多就是现在的11点到1点之间,井里的水喝起来是甜的。传说以前纪晓岚经常中午专门来此喝井水呢。”荣老师笑着说。子午井因其神秘莫测,成为清时宣南胜迹。民国年间,曾鸠工庀材,觅工淘浚,使之复清。同时,新建汉白玉石栏,上刻篆书“子午井”三字。

■子时和午时井水是甜的

◎子午井◎

在博物馆展厅里展出了一块清朝时期陈德霖先生所用的进宫腰牌。这件珍贵的文物,却是陈德霖先生的孙子在1982年冬在旧劈柴堆中寻得的。腰牌,其实就是进入紫禁城的通行证。博物馆展出的腰牌呈长方形,宽9厘米,高15.5厘米,厚1.4厘米。上方有一个圆孔,便于拴系。正面有两行烫印字:?平署,光绪二十五年制造;右边墨书“学生陈德霖年三十八岁”,左边注有持牌人的特征“面黄无须”。背面圆孔附近有“腰牌”二字,上半部中间烫印“内务府颁发”,下半部为满文烫印“总管内务府”字样。?平署就是清代内廷管理演剧事务的专设机构。署内演员有宫内太监,称“内学”;民间戏班的职业演员称“外学”。以前宫里演戏,由?平署通知精忠庙首转知外学演员入宫,但出入宫廷必须以腰牌为凭证。

■在旧劈柴堆中寻得镇馆之宝

◎进宫腰牌◎

展厅之中,还展出了京剧名旦尚小云早期所用的板鼓。众所周知,京剧乐队俗称“(京剧)场面”,其中又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京胡演奏者称为“琴师”,是文场中的“核心”。板鼓的演奏者则称为“司鼓”或“鼓师”,司鼓是京剧乐队中的“灵魂”。“作为全乐队‘领军者’的板鼓,又为两种乐器,‘板’为鼓师左手操作,与右手结合,必须恰到好处地配合人物的‘唱、念、做、打、舞’等等动作。”荣老师说。

此外,展厅西侧还展出了一架清宗室爱新觉罗宝熙府所用的留声机,可惜缺了摇杆,无法再使用。著名曲艺家翁偶虹先生手绘的京剧张飞脸谱扇面,在展厅一角格外显眼。扇面虽小,但手绘的脸谱却精细逼真。《打曹豹》、《战马超》、《博望坡》、《芦花荡》、《造白袍》、《古城会》、《回荆州》七副张飞脸谱,形神兼备,各具特色。在戏楼二楼一角的展柜里,展出了王瑶卿先生演出《十三妹》所用七星刀,银光闪闪,精美绝伦。

博物馆还珍藏了一幅《寿云轩拜寿图》,图上为四大名旦为陈德霖先生祝寿时的情景,极为珍贵。可惜由于换展的缘故,此图先保存于博物馆仓库中,记者未能得见。

■展出名旦尚小云所用的板鼓

◎镇馆之宝◎

与文昌阁相对的戏楼,为二卷重檐悬山式二层楼阁建筑。二卷屋顶中的高跨为十檩卷棚式,低跨为六檩卷棚式,四周下檐是包厢

和后台,上下两层共有896平方米。舞台坐南向北,为三面凸出式设计。戏楼内部的大柁、随梁枋、脊檩有题材为水波流云的彩画,四面板壁绘有非常少见的博古彩画,而挂檐板则绘有花卉卷草。在戏楼正中,挂有黑地金字“霓裳同咏”匾额。戏楼内舞台前圆柱上挂有一副长约一丈六七尺的对联???“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戏楼前后经过几次大修,最有意思的要数曾国藩修戏楼了。据荣老师介绍,

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因为仕途的烦心之事去湖广会馆看戏散心,戏楼上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撒尿,他淋个正着。烦上加烦的曾国荃一怒之下命人拆掉了戏楼的部分建筑。曾国藩为了弥补其弟的过错,遂大力重修。

“这座戏楼本是湖广旅京同乡集会、公宴、联欢之地。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都在这里演出过。”

■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都在这里演出过

◎大戏楼◎

在西侧的展柜中,两个京剧鬃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正在做一番厮杀状。这是著名手工艺家白大成先生捐赠给博物馆收藏的北京鬃人。

据荣老师介绍,鬃人是北京独有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产生于清代末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鬃人是受到京剧艺术的影响而产生的。

老北京人称鬃人为铜盘人,这种鬃人的首创是老艺人王春佩。当时王春佩只在白塔寺、隆福寺、护国寺摆摊出售鬃人。此后王春佩将这一手艺传给他的儿子王汉卿。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民间艺术几乎失传。后王汉卿将制作鬃人的手艺传给白大成,现在鬃人制作手艺唯一的继承人。

受京剧的影响,鬃人作品呈现出主要以表现京剧人物为主的特点。每个人物底部都有一圈鬃毛,利用鬃毛的弹性和击打铜盘产生的共振,人物就转动起来。因此,鬃人也是民间手工艺品中唯一具有动态效果的艺术品。

北京鬃人是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秆做身架,外绷彩纸(或色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粘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便组成一组戏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