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新排京剧阻止了京剧的正常发展,畸形!死路!!!

2022-05-19

一、片面追求大制作、大排场、大场面。这样做的后果:(1)、投资多,舞台布置难,道具搬运难,需要演出的配角多,一般中小剧团演不起,票友更票不起,如此将不利于剧目的推广、普及。(2)、投资多,演出费用多,直接造成演出成本高、票价高。票价高了,一般观众看不起。一般观众看不起,没人看,就失去了剧目创作的意义,就很难出现市场轰动效应。

二、没有或很少有精美的堪称经典的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耳膜的能够在戏迷当中传诵的精美唱腔。有以下两个方面:(1)、新编京剧往往不注重设计唱腔,或者说往往不注重自己设计的唱腔在观众中的接受能力,而是一味的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气氛,把唱腔设计的佶屈聱牙,奇巍凸怪,使观众很难学或根本不愿学。设计者设计的唱腔往往自己感觉良好,而观众不买帐。这涉及到设计者设计唱腔的角度、着眼点和水平问题。(2)、一出戏里没有一两段可以让观众真正得到艺术享受的好唱腔,唱腔所占比例偏少。一些人物对白完全可以用唱腔来表达,而在新编戏里却多是干巴巴的对白。过去优秀传统老戏,唱腔所占比重可以达到一出戏的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现在新编的京剧却满场多是充斥着令人嚼蜡的话剧味的对白。

如果你设计的唱腔观众不喜欢、感到不受听,观众就不会再看你的演出。观众不再看你的演出,你就把剧目珍藏起来,孤芳自赏吧。

三、拿话剧和影视的表演规则来硬约束京剧演出,片面强调演员演出要“进入角色”,要“塑造人物”,要动情(一些戏曲学院的教授也这样要求戏曲演员。劝戏曲演员不要迷信一些教授违背京剧艺术规律的说教)。这样做的后果是:演员在台上表现人物愤怒时,就要厉眉瞪眼、声色俱厉、怒发冲冠;表现人物悲痛时,就要满眼流泪、泣不成声、浑身抽搐。表现人物激昂时,就要放眼四海、激情四射、豪情满怀。岂不知这正是编导不懂京剧艺术的表现。文艺作品要“塑造人物”,要进入角色,你这样要求小说、要求影视演员演出行了,你这样要求戏曲演员就是不懂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艺术规律的表现。

众所周知,京剧是“写意”的艺术,这“写意”,不但是行为动作的写意,而且是表情唱腔念白的写意。一个人愤怒,一句“我好恨哪”就可以了,不用再要求演员去厉眉瞪眼、怒发冲冠。一个人悲痛,用一句“喂呀呀”的哭头就可以了,不用要求演员在那里嗷嗷的哭.让演员在那里真哭,让观众在台下跟着“受罪”,这好吗?京剧是娱乐的艺术,不是受罪的艺术,观众欣赏的是优美的唱腔和身段,不是真哭真喊。齐白石的虾米和徐悲鸿的骏马,你要求他画的和真的一样,可以吗?那是棒槌。京剧中的人物有愤怒,你要求演员真的在台上横眉厉目,那也是棒槌。老艺术家表演,哪个也没在台上嗷嗷的哭,哪个也没在台上厉眉瞪眼,但他们的演出水平谁敢不恭维?

目前有一批原导演话剧的导演,自己没看几出京剧,被一些人请了来硬导演京剧,把话剧的一些表演规则硬套在京剧表演身上,实是牛口不对马嘴。提醒我们的一些京剧演员不要迷信一些话剧导演的外行的说教,要坚持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些京剧表演方面的好的东西。应该说在京剧表演上京剧演员是老师,话剧导演是学生。剧院领导也不要一味迷信话剧导演,而应该相信京剧演员自己的创作力。

京剧表演贵在“圆”,贵在“写意”(观众不是傻瓜),而不是真叫你真上台哭、上台闹。

四、片面强调教育意义,正面歌颂,主题突兀,象没皮的包子馅全露在外面,没咀嚼头。

新编京剧往往说教气太重,说张三好,张三就伟大得像一坐高山,说话也豪情满怀。说某人坏,某人就连几句象样的唱都没有。这和传统京剧大不一样。传统京剧,潘仁美是坏人,可潘仁美却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李密是个判臣,可在《断密涧》中他确是大大的主角,有非常脍炙人口的唱。

新编京剧往往把观众当成小孩子,而编导却把自己当作老师,不是想法设法向观众奉献优美可人的唱腔和身段,而是一味的制造所谓气氛,把唱腔弄得佶屈聱牙,奇巍凸怪,让观众听起来不舒服、不习惯。殊不知,这样恰恰很可能会失掉观众。

观众看戏不是想去接受教育,也不想去听你说教,而是想去娱乐。你主题再好、教育意义再大,但没有很好的艺术内涵,没有好的唱腔和做打,观众也不会去买你帐。

京剧演出最主要的是唱(当然还有念做等),你不哭不闹不流眼泪不瞪眼不全身哆嗦、没情节没布景没大乐队没大排场没豪华灯光,坐在那儿或立在那儿安安稳稳地弄几段好听的唱(不是编导自己感到好听,而是观众感到真好听),就可以了。不是人物激动就要厉眉瞪眼唱高调险调奇调,而是唱出来要有味儿。杨令公快要死了,来一个僵尸,观众鼓掌,难道是观众希望他死吗?不是。是观众欣赏演员的表演。杨令公快要死了,你让他满脸是泪的唱一段奇形怪状、佶屈聱牙的唱腔(虽然符合当时情景),让观众跟着哭,这合适吗?我认为这不是要观众欣赏京剧,而是要观众看故事。看故事自然去看电视剧好了,用不着去看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