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解释为什么美军打败仗:德军动用虎式坦克
有美国影评人将戴维·艾尔导演的战争片《狂怒》与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作比较。因为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狂怒》也反映了美国对二战的一段痛苦回忆。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重现了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时遭受的惨重损失,艾尔则触及了美军在东进之路上最害怕的武器——德国重型坦克。他在影片中安排了美军著名的谢尔曼坦克与虎式坦克对阵。为此,他甚至从英国巴温顿坦克博物馆借来了全球唯一一辆还能动弹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在德国通常只是军事书店里的话题,在美国却仍然是二战文化中的标志物。
这部电影本质上还是“牛仔对付大怪兽”的老故事。米夏埃尔·魏特曼的例子则反映了1944年的实际情况。盟军登陆后不久,这位武装党卫军军官就被派往诺曼底。魏特曼没有等待援军,径直指挥自己的虎式坦克突袭英军。在自己的坦克失去行动能力前,他击毁了12辆敌军坦克。魏特曼和战友成功脱离战场,随即被纳粹宣传部门吹捧成二战中战绩最辉煌的坦克指挥官。
虎式坦克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其不可战胜的光环。但其实虎式坦克是极其脆弱的战争机器,始终为其研发过程中的错误设计要求所拖累。为了能够与苏联和美国远胜于己的军工产业相匹敌,德国军方要求德国坦克比敌人的坦克块头大,技术上更先进。而满足这一要求需要细致的研发和可靠的生产。但在战争条件下,这两点都做不到。
1941年,德国坦克技术上的落后在与苏联t-34坦克早期型号的战斗中暴露无遗。于是,费迪南·波尔舍和亨舍尔工厂匆忙研制出2种坦克样车,并于1942年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波尔舍极其复杂的技术失灵了,亨舍尔中标并被要求立即开始量产这种被称为“老虎”的德国vi号坦克。
虎式坦克重57吨,装甲最厚处达110毫米,配备精准的88毫米火炮,在纸面性能上优于苏联、美国和英国的任何坦克。但由于构造复杂且始终未能得以完善,导致这种坦克失去行动能力往往是因为技术问题,而不是因为被敌人击中。
虽然虎式坦克可以在2500米外击穿t-34坦克的正面装甲,而t-34坦克只有靠得很近才能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但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大量虎式坦克因底盘受损或发动机故障而根本派不上用场。油耗高和行驶速度低也是这种坦克的缺点。而且只有很少的桥梁能够承受虎式坦克的重量。
此外,英美两国的空袭令第三帝国的军工生产越发难以为继。1943年底,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遭受重创。因此,虎式坦克及其更重、更大的改进型号虎王坦克总共只生产了2000辆。
而美国工业到战争结束时总计生产了约5万辆各种型号的谢尔曼坦克。虽然这种坦克在与功能完好的虎式坦克对战时毫无胜算。但它可靠耐用、速度快且容易操作,而且在1944年底也开始装备能够击穿虎式坦克装甲的火炮。谢尔曼和产量超过4万辆的t-34坦克证明,在战争中军工业最应重视的是数量和可靠性。
1945年4月,也就是导演艾尔为电影《狂怒》的故事所设定的时间,德国国防军在西线大概只还有十几辆虎式坦克可用。尽管如此,当时的报道却一再提及虎式坦克发动进攻。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对这种战争武器最初的恐怖感受深深刻在了集体记忆当中。
盟军在地图上把由虎式和虎王坦克组成的国防军重型坦克营的位置专门标注出来。美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也曾毫无愧意地用德军动用了虎式坦克来为美军打败仗开脱。
这种强大德国坦克的传奇由此诞生,尽管盟军早在1944年8月的法莱斯包围战中消灭了大量虎式坦克,魏特曼也于此役阵亡。但德军在阿登反击战中动用了少数几辆还能用的虎王坦克,又为传奇添加了新的内容。好莱坞也作出了贡献,使得这个离谱的神话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