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剧团需要更多“吃饭戏”

2022-05-19

明晚,上海京剧院创作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其第135场演出。一部新编京剧,在问世后的10年间,边演边改,成为剧团的“看家戏”、“吃饭戏”,十分难得,令人可喜。1994年,《狸猫换太子》第一本问世后,演出十分轰动。演出结束,总会有观众追着演员问:“第二本什么时候排出来啊?”被观众“追”着、“逼”着,《狸猫》于是有了第二本、第三本。如今,《狸猫》足迹遍及京、津、沪、苏、浙、粤、鲁、闽、台等地,成为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剧目。该剧的主创人员毫不隐讳自己有“取悦”观众的用意:全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塑造了陈琳、寇珠等一系列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不仅如此,《狸猫》还有极强的观赏性,有阵容齐整的好角儿,有上佳的唱念做打,也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布景灯光。当年,京剧丑行名家萧长华就说过:戏和演员要有人缘,人缘就是观众,有人缘才有饭缘,饭缘就是市场,没有人缘和饭缘,你就别想再唱戏了。《狸猫》正因为有了“人缘”,才有了“饭缘”,成了十年来上海京剧院的“吃饭戏”。

这些年,不惜巨资排新戏的戏曲院团不少,但戏曲新创剧目一个相当普遍、令人不安的状况是:投入大而成活率低。花了几十万元,演几场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即使得个什么奖,观众也未见得乐意光顾。新戏固然不少,能保留下来不断演出以供养剧团的屈指可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狸猫》的经验值得总结。

《狸猫换太子》不仅成为上海京剧院的“吃饭戏”,而且被评剧、锡剧、粤剧、闽剧等20多个剧种40多家院团竞相搬演,也成为这些剧团的保留剧目。如湖南省桂阳县的一家湘剧团,原先差点转行了。自从2002年在电视上看到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后,只花了5000元钱几乎“依样画葫芦”地搬演了这出戏。没想到,农民朋友极为喜欢,目前已演近百场。就这样,《狸猫》让这个县剧团“起死回生”了。

繁荣戏曲舞台,大量新剧目的涌现是一个重要标志;但从长远看,这些剧目中,能够有更多剧目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长期存活下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才是我们振兴戏曲事业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剧团需要更多的“吃饭戏”。